探索?感悟?升华
2014-10-21朱琳
朱琳
在新课改中,语文教改备受各界关注,而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如履薄冰。虽然各位行家观点不一,教师实践中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养和修养,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训练有素”,从内涵上说,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内容,涵盖如此丰富的语文素养,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实践出真知,进行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基础的群体活动。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确定现代民主意识,尊重维护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性机会,教师也有足够余地的结合自己个性和知识结构依据自己职业判断力,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创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与当前英国教育所提倡的以社会结构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类似,它以“阅读与反应”为重要手段,创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怎样才能尽快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以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行家斧正。
一、让学生走近作者,积蓄探索作品的情感
我们阅读的作品,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而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因此,在阅读作品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作者,与作者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欲望。
二、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第一,引导学生美读作品,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美读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第二,整体感知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旋律。
传统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而忽略了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要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就设有这样的问题: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做些旁注,与同学们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探究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是梁任公演讲的生动表现在哪?
二是本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实质是皆一次演讲的记叙来表现梁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那课文是怎样表现的呢?我巧妙地将这篇课文后面“练习一”的问题,蕴含其中,要求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并为学生架设了整體感知作品、自主探究作品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口味语言,真切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实现了“新课标”所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三是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及至制约着他对作品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个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作者作品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作品的思想看成是完全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作品的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作品简单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体验反思,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要学、乐学、善学。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 要大力提倡让好书、好文章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教师恰当的因势利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那么自然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上路,在老师指导下一路摸索,一路探究,自然会发现宝藏,充实自我。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自然不再需要大声疾呼:请多读名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