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的产品理念
2014-10-21王保才陈语
王保才 陈语
摘要:在这篇长篇累牍的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个人观点是:“优秀的企业,要拥有可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理念,而且该理念,也应该紧密关联着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价值观”。
关键词:产品理念;市场定位;价值观
为了说明该问题,先看一下下面这个案例:2014年5月20号的锤子发布会,全场气氛高涨的时刻,在ppt的最后一页,罗永浩情感澎湃的寫道:“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此言一出,大家纷纷献言力挺,其中最可代表网友心声的,莫过于在网络上被反复转发的那句话:“你只管认真,我们替你赢!”。
在那一刻,关于锤子T1初期“3000元的定价是否物有所值、产品本身可否按时交付”等系列问题,似乎都已不再重要。这其中的关键,正是在于老罗的那句话,让很多奋斗中的人们感同身受,其中所营销出的工匠情怀,准确抓住了网友的情感,这一切,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
“拥有可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理念,并以此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价值观”,是当下多数优秀企业的普遍做法。比如苹果的产品理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相信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们,将会改变这个世界”;facebook的产品理念:“让全世界更加开放,更密切的联系”;小米的产品理念:“为发烧友而生”;360的产品理念:“为人民服务”;微信的产品理念:“联系人,联系物,联系一切”;耐克的产品理念:“敬仰伟大的运动员,尊重人类的拼搏精神”;等等。以上这些公司,也正是围绕自己的产品理念,不断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聚焦,纷纷将产品做到极致,将用户口碑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了自己鲜明的企业价值观。
其实老罗的那句“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本就不是他的原创,它非常像是对泰戈尔的名言“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的白话版改版,或者说不同职业的伟人在情感相同那一刻的不同文字表述。而且这种完全情怀营销似的情感表达,与以上的各企业相比,更有其致命的缺陷:仅用屌丝的草根情怀引起了情感共鸣,却缺乏明确的产品理念描述和企业价值观说明。
“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理念”,也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后的一次讲演:“这个社会很吵闹,用户不可能记住我们太多,我们需要重塑品牌,为产品重新定位,找到情感共鸣点..”。另外,在《神一样的产品经理》等书中,类似观点也都有简单陈述。说到苹果,这里再做一个对比。国内的一些手机厂商,在做产品发布会的时候,说起产品的亮点,几乎全都是在“超薄机身、最强大的四核处理器、超大的存储容量、超清的摄像头、超强的待机时间”等功能性的层面;而苹果的产品,从一开始设计,就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做到极致,或许CPU不是最快的,但系统的流畅度非常好,或许摄像头不是像素最高的,但照片的清晰度却非常的高。产品介绍时,处处充满了情感,充满了人性,本身早就超出了物的层面。有评论人士指出,一般手机厂商与苹果相比,如果以美女来打比方,前者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身材火爆的美女,但当我们走近她,却发现也仅限于此;而后者,其美貌紧扣精致的气质,整体感觉优雅干练,浑然天成,不可方物。二者境界高下立判。
那么,对我们一般的企业来说,又该如何做,才能设计出“可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说一下互联网企业在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么快,关注度如此高。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为手段,抓住人们生活场景的变化,完全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以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快速推出新产品,并能被广大用户接受,随着用户量的变大,新产品逐渐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进而实现了改变人类生活,塑造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格局。可见,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本质上,还是因为产品打动了用户,牢牢抓住了用户的情感,进而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在这一方面,国内BAT、小米、360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企业,值得大家多去研究;另外也有很多讲“互联网精神”内涵的书籍,都值得参考借鉴。
今天的中国,对一些企业来说,他们在国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甚至还是停留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某些领域的入围资质、国家的政策扶持”等层面。但社会发展的车轮,却在亦步亦趋、优胜劣汰。对非绝对核心领域,只要历史的车轮在向前驱动,优质民企的平等入围,都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2013年8月,工信部做出重要说明:“落实鼓励民企进去电信和军工行业的政策”;2013年11月,国务院经济座谈会上,面对马云“盼民企得到政府信任”的心声,李克强总理回复说:“不仅信任,还要依靠!”;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重点约谈格力、搜狐等几家公司,当总理问起“企业还需要什么政策扶持”这一话题时,格力老总董明珠的“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就可以自己做好”的回答被广泛宣传。
正视风险,结合眼前的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并以此确定出可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理念和契合社会趋势的企业价值观,最终接受住“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考验,既是眼下最务实的工作要求,又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当下时刻,机遇与风险并存。而你我,也将成为这一时代的见证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