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探析
2014-10-21曾丽萍
曾丽萍
《旧唐书·魏徵传》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既能启迪人的智慧,又能陶冶人的情操,是中学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颇具成效。然而,从目前初中历史学科在整个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地“中考”的考察方式和所占分值比例来看,初中历史仍然摆脱不了“副科”的地位。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为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每门学科都面临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难题,以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是初中历史学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说,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学校历史教学的现状是,无论是在课程安排,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门票”。这使得 “中考”成为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副科”之分。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很自然的就被搁置一旁。
其次是历史教学理念落后。即使是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启发。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如前苏联专家斯卡特金针对这一弊病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可以说,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厌倦历史课程,对学生掌握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了極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实践证明,历史教师的个体差异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并直接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同样一堂课,如果让知识结构单一、言语缺乏个性的老师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是知识面广、语言幽默的老师讲授,情形则会大为不同。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系列之所以能够走红,并能够拥有一大批受众,与其幽默的讲述风格、渊博的知识储备不无关系。如果说知识储备或个人魅力是先天因素而无法短期改变的话,那么责任心则是另一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二、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学好历史或者说要想教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那么,在现有体制下,如何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呢?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师除全面学习历史专业知识外,还应当熟练掌握课程涉及到其他相关知识。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可理解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念;如果教师对与课程涉及到其他相关知识并不熟悉,教师的知识面不够广,渗透力不足,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无法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显得教学枯燥乏味。
第二,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反过来教育行为不仅是对教育观念的反映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已被深深植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如何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应当认识到,历史教师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分享学生的快乐,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没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探究意识的教师,就不可能进行有效探究教学的实践。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是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更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很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历史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课堂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但这种被动回答问题的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因此,教师应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是“自我实现”的开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提出问题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有助于“自我实现”的学习内容,脱离接受式学习,赢得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现有体制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