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4-10-21刘青云陈炜吴俊峰
刘青云 陈炜 吴俊峰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非常缺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现实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存在就业难和就业专业相关度较低的现象,文章对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并进行了详述,目前这套措施的实施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
[关键字]高职计算机专业 专业转型 教学改革
引言
近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重重困境,生源危机、毕业生就业错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现实中诸多问题的思路。本研究将以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例,深入探讨该专业的专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更有效地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一、形势与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应用迅速普及,高职计算机专业也针对性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当前的国家经济转型,社会人才市场上还需要大量计算机技能应用型人才。
1.现状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和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低的问题,高职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和实施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做中读”、“半工半读”、“工读交替”等人才培养思路,但实施效果不理想,导致这门曾经是非常热门的专业现在变成红牌专业了。
2.原因分析
学校非常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技术型人才的目的,企业也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更多的效益。所以学校和企业其实都希望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然而为什么企业却不愿意给毕业班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愿意录用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造成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低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出了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也不高。
学生一般都是去中小型企业工作,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是人数较少,而且为了提高效益和效率,普遍采用较时尚先进的相关岗位技术,因此经常要求员工一岗多能,并具有先进时尚的知识技能,而且不愿意花人力和时间从零开始培训实习生。而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跟不上时代要求,知识面较窄,达不到中小企业对岗位技术人才的要求。
因此现在只有及时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的专业相关率。
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市场调查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IT方向很老的专业,现在IT行业技术分类越来越细化,应用技术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也应该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
计算机专业一直希望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技术需求的人才,曾经着重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方向、网站建设与维护方向、网页设计制作的方向、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教学。计算机应用岗位需求量曾经非常巨大,高职学生的就业也曾经很好,但近年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技术方向相关的岗位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岗位人才,岗位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同时大量本科计算机毕业生也在与高职计算机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本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数比例低于3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应用,中小企业现在对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需要经常到相关企业一线挂职实习锻炼,及时感知行业技术新技术动向和企业相关岗位技术的需求,然后尽快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改革教学方法,以便更好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技术需求的人才。
当前IT行业的新技术动向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楼宇和物联网,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理应从这几个新技术中选择一个。对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移动互联网方向,而且该方向的课程可以高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比较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当前的专业转型,而且移动互联网方向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Android)和WEB前端技术和移动服务器技术等要求的编程较少或比较容易,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到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现实可取的。
1.专业转型后的课程体系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后,为了体现专业新技术特点,课程体系首先应该确定多门主要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比如移动互联网概论、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技术应用技术、移动服务器技术、移动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和一些列专业基础课;第二,按企业需求动态开设专业选修课;第三,为开设的各门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量,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另外还要强调课程之间的互联性,课程中和性、完善性。
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学期为了让新生初步具体感知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移动互联网概论课程,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学习各门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第四学期课堂教学的最后两周可以开设专业综合实训,锻炼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尽量能使学生零距离上岗,更好地达到企业的人才需求。移动互联网概论课程内容很广,涵盖后面学习移动通用页面设计与制作、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开发、移动服务器端建站、移动产品网络营销、数据库等多門课程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制作环境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学习后面各门专业课程起到铺垫作用。专业综合实训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技巧,综合设计和制作一个具体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相关的作品。
2.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高职生主要来源是三校生和普高生,虽然他们都使用过移动互联网产品,但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却有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生源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校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突出知识技术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普高生的专业课教学需要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开始,循序漸进,所以给他们上同一门课的老师,虽然课名和教材一样,但教学进度和内容不一定相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案。
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减少课程内容中过于理论的内容,增加新技术及其应用技能方向的实践内容。实验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课程实验和实训应继续坚持校内的“产教结合”模式和案例教学,但是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先讲理论,再做相关实验演示,然后学生被动模仿。现实工作中都要求员工具有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很重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以下尝试。课程的早期实验可以先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中期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可以指导学生先做实验,教师解释实验中理论依据,课程后期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主动搜索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以这种渐进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校外实训应该提高“工学结合”的有效性。“工学结合”要求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专业相关性实习岗位,鼓励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岗位培训,而不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在企业做于专业不相关的简单打杂事务。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较宽的技能范围。中小型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应用时尚技术的能力,一职多能,所以还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更多的跨专业的选修课。
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水平与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与学生的就业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尽量多的给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机会,教师自己也应该有意识的自己更新拓展相关知识,到企业一线进行实际锻炼,学习掌握新技术,并将学到的新技术尽快融入教学中,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企业愿意接收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相关性。
四、结语
我校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建成,招收了专业新方向的新生。去年开始针对大二的学生中途进行该方向的课程教学实践,这些学生在今年顶岗实习的单位受到普遍欢迎,说明这个专业方向选择的正确性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虽然专业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需要与时具进,不断完善,争取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发勤,张广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向参与机制[J].职教论坛,2012(3).
[2]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下).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4]陈伟珍,邓岐杏.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26(02).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