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的质量
2014-10-21朱文峰
朱文峰
班级建设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而言,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常抓不懈的问题。班级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在民主、公平的班级氛围中紧张但愉悦地成长、成才,还密切关系到学校及学院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小学的班级中,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具有很大的集中性,同学之间相互非常了解,感情也非常深厚。但在大学校园里,班级的意义不比中、小学,同班同学每天上课的时间、地点可能都不一致,同学之间了解和沟通受到限制,更多的是局限于以寝室为单位的小范围活动,同学们心目中的班级概念比较模糊。
一、当前班级建设存在的难点
1.学校招生政策导致不同专业班级出现差距
目前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所以高校专业不得不与市场挂钩,市场需求比较多的专业自然开设的班级数量比较多,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这一情况造成某些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之学校一般都有转专业的政策,让学生对班级更加没有归属感。这种情况也造成同一学院的专业班级之间实力不均衡,对班级建设产生很大的阻力。
2.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学生所用资源不够
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扩招,而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大班上课成为解决办法。一个大班由四个行政班级组成,一百多人一起上课造成班级管理比较困难,逃课现象加剧。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增多,无法有效管理所有班级。学生宿舍由于历年的延续无法集中,我院有的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楼栋、甚至在不同园区,班级同学除上课时间外,交流很少。
3.学生自由选课导致班级同学交流减少
目前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即使是同班同学,也不一定都选同一门课程或同一位老师。正是由于选课制度的存在,班级内部形成小团体,而不是温暖的大家庭,不利于班级建设。
4.90后独生子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本科生基本上是“九零后”,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长辈和父母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考虑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凡事都希望获得最好的,不考虑集体利益,造成学生对班级归属感不强,感觉班级只属于少数几个人,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
5.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管理方式
进入大学之前,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共用同一个学习课表,拥有固定的教室,并且学校老师会严格安排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有的学校甚至精确到分钟,造成学生适应于这种被管教、被管理的教育模式,做事总习惯于被人“推”一把。进入大学后,发现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老师安排一天的作息,并且课余时间较高中长了很多,因此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对班级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处于压抑迷茫的状态,与同学的沟通也比中学时少很多,给班级建设带来困难。
6.基于网络的社交平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各种社交网站、社交软件不断增多,在校学生仅仅只靠一个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便可以同身处千里之外的同学、朋友聊天,或者一起玩游戏等,导致学生对于班级内部交流缺乏兴趣,将自己逐步困在一台电脑或者一台手机里面,形成对手机或电脑重度依赖。
7.班级干部队伍管理力量薄弱
班级干部是联系学校、学院、老师和班级同学之间的桥梁,是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由于缺乏班级干部的培养机制,班级干部能力不够,有的仅仅只是通知的发放者和材料的收集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對班级建设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有的班级干部无法起到表率作用,造成威信力的缺失,给班级建设造成一定难度。
8.新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校每年会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在校生活。由于有些新生班主任没有经过系统培训,说话、做事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对新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而有的新生班主任本身存在挂科等问题,对新生也是一种反面“榜样”。
综上所述,我就个人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提高班级建设质量的措施。
1.新生班导的选拔与培养
大学班级是新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顺利转变的载体,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保证新生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的基础。优秀的班导不仅能带动整个新生班级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而且是学院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们电气院一直都有选拔优秀学长学姐担任新生班导的传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班导对其所带班级有很大影响,因此,学院要特别重视新生班导的选拔和培养,给新生班级树立榜样,有利于以后的班级建设。
在选拔时,应该挑选学习、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优秀学生作为新生班导,不应该有挂科现象。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有科研成果或学生工作开展突出的同学应该优先考虑。选拔过程应该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之后还应该对新生班导进行培训,锻炼他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2.加强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
为了便于班委管理班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班级风尚,必须根据班级专业课程、学生特点,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并通过举手表决,最终确定班规,并让每个同学签名确认。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参与的情况下,班级的班规才算得到认可,同学们才会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从而大大增强班级同学的自觉性,才会加强班级学风、卫生、纪律等各方面的建设。
3.针对性开展各项班级活动,营造班级良好的凝聚力
适时开展主题班会。大学生有思想,可塑造性极强,他们大多对大学生活有自己的目标,但是面对大学里宽松的环境,放松的学习状态,总有动摇的时候。因此辅导员或班委应该根据班级同学不同阶段的思想状态, 适时组织班级学生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如“如何建设优良学风班级”、“大学里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在班会中同学们既可以各抒己见,又可以广泛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辅导员、班委可以根据班会主题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和建议,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题班会中得到培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大学的班级不像中学,每天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自习,上课的时间、地点也许都不一致,虽然空余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大部分还是以寝室为单位小范围的活动,班级同学相互之间沟通的时间十分有限。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来源于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班级浓厚的感情是形成一个班级强大凝聚力的前提。而新生刚组建自己的班级,如果没有活动作为纽带,相互之间的感情很难建立起来。因此,班委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比如趣味体育竞赛、文字接力等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相互了解,从而增进班级情感,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
4.加强班级干部的工作
班干部是班集体一天情况最直接的了解者,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同时进出教室,同时自习,同时离校,他们对班级里发生的情况最了解,最清楚,而这些情况中有些是班里同学的违纪情况,可以及时把这些情况汇报给辅导员,及时处理解决掉已发生的问题,甚至辅导员可以从班干部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中,发现一些问题的苗头,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把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前期预防。在班干部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中,班干部的“嘴”最起码起到了两个作用: 前期预防和后期反馈。当然,这种交流沟通不一定是面对面的,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方式,比如班会记录或者短信、Email等形式,辅导员通过查看这些记录,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出处理。
增强班干部的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一个班级,班干部齐心协力,才能和治理好一个班集体,散兵游勇式的工作,吃力不讨好,容易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在班干部选定以后,除了各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以外,还要特别重视其团结协作意识的确立。在一些班级活动中,没有班干部的团结协作,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