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4-10-21单亚玲
单亚玲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在积极地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宽容和沟通,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我已经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件,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机械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評价中互相启发,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从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二、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左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三、动作实践操作,从操作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2)可以达到互教互学、互切互磋、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3)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懂得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共同进步。因此,在教学时,对每个内容、每个问题,我都是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探究、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见解或结果,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
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的思考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四、延伸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连贯性比较强,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任何地方的脱节都会使它产生裂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同时还要适当地延伸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让数学课的内容如春风细雨侵入学生心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出现像”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千万不能只局限于现成的纯数学形式的范围。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思想与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数学课教学不能只局限在当堂知识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以及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带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所应该关注的目标。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随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此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