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水土保持工作实践经验与今后工作思路
2014-10-21李进学马华明
李进学 马华明
【摘 要】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建设和江河治理的一项主体工程,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隆德县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把水土保持摆在农业基础产业的突出位置;坚持常抓不懈,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采取新举措,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实践经验;工作思路;隆德县
1、 基本情况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720——2942米之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33.2km2,占总土地面积985km2的74.4%。辖13个乡(镇),128个行政村,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人口密度191人/km2。总耕地面积4.2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2%,农村人均0.25 hm2。粮食亩产397kg,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径流模数3560m3/(km2.a),土壤侵蚀模数700t/(k m2.a),严重地方高达8000 t/(km2.a)以上;年均氣温5.1℃,无霜期125天,年均降雨量520毫米,60%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全县水资源极其匮乏,人均水资源总量仅630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多年来,隆德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政治的、战略的高度,确立了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题,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原则,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
截止2011年底已建成骨干坝38座,中小型淤地坝194座,治理小流域3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6 km2,其中新修基本农田3.68万hm2,造林3.69万hm2,种草0.55万hm2,封禁治理26km2。 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 km2,占总面积的53%。林草覆盖度达到43%。有效地遏制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局面,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实践经验及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我县水土保持已走出一条适合于本县县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路子。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努力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同农村经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坡、沟同步治理。做到综合措施规划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水土流失全面治理。实施“治理一条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基本目标。
3.1、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做大做好草畜、马铃薯、蔬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加快建设能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体系”,不断夯实农村、城镇和生态环境“三个基础”;切实抓好科技教育、计生卫生、社会保障“三个关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和谐文化“三项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水平梯田建设和林草建设面积。
3.2、大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
3.2.1、实施以“窖、坝、涝池”结合的集雨工程
坚持新建与维修结合,开源与截流并举,充分发掘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把水利节水微灌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项目区农业抗旱生产和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2.2、实施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
立足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退耕还林草与荒山开发利用相结合,大面积开展造林种草,努力提高项目区生态指数。
3.2.3、实施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
为了便于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便于农产品运输,便于治理成果管护,道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大主要工程,必须把道路治理到位。
3.3、采取新举措,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当前水土保持发展机遇很好,但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环境问题,人类离不开水土,水土是人类生存之本,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水为主导、为前提。
3.3.1加强水保预防监督工作
水土保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但处于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隆德县在水利局设立水政监察大队,贯彻水土保持法,强化预防监督职能,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单位、个人及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一家治理”转变为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通过落实审批权、收费权、监督权,树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部门的权威,提高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
3.3.2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进一步创新管理措施,创新技术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梯田建设为主体,坝系建设为重点,生态修复为依托,山、水、田、林、路合理配套,进行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4、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4.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行业管理意识
要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得更好,把预防监督执法搞起来,必须加强行业管理,要树立大行业管理意识。在水保资金少,验收管理要求严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安排,创造条件把水保工作搞好。要把“坡改梯是突破口,粮果林草因地制宜,旱变水节浇灌产量翻番,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水保经济,采用高科技再上台阶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这五大步伐扎实走好。
4.2、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是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弘扬先进典型,惩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唤起社会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关注,促进人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扎实做好本县的水土保持工作。
4.3、加强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补充
水土保持人员流动变化大,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措施、新管理、新规程、新标准等不断出现和变化,应该强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新理论的学习。近年来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应该补充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