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2014-10-21张红艳
张红艳
【摘 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格外钟情于“洋节”,“洋节”的流行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应如何正确引导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过“洋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和解答。
【关键词】大学生 洋节 思想冲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7-03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积淀深厚的伟大民族,5000年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显然,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节日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走近并深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探讨和研究“洋节”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及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过“洋节”,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过“洋节”的现状
“洋节”是从大洋彼岸舶来的节日。当被問及“你对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流行持何种态度?”时,选择“表示欢迎和接受”的占到了69%;觉得“无所谓、没有感觉”的占25%;另外,还有约6%的学生选择了“排斥”。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是持欣然接受的态度。然而,“洋节”热的现象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却凸显出这样的状况:
1.大学生过“洋节”具有从众性
心理学上,从众性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他人或周围情景因素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为了使自己不被孤立,为了使自己更合时宜,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时尚、浪漫的一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洋节”,就像滚雪球一样,“洋节”在高校校园愈来愈流行。
2.大学生过“洋节”具有盲目性
“洋节”来了,尽管人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洋节日的突然造访却是喜爱有加,但人们对于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每逢情人节(2月14日),当恋人手牵手,捧着鲜花,走进西餐厅,喝着红酒时却很少有人知道,情人节真正的文化内涵;又如,大多数人只顾沉浸在圣诞节所带来的欢乐中,却很少有人知道,圣诞节的由来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洋节”这一新鲜事物“不求甚解”的态度着实令人担忧。
3.大学生过“洋节”具有时尚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洋节”成为浪漫的符号和时尚的代名词。情人节来了,鲜花、巧克力是恋人间必不可少的礼物,也正是鲜花、巧克力等催生了恋人间节日的温馨和浪漫,缺少这些礼物则多少显得有些“乡土气息”;万圣节到了,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穿上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装异服扮作“鬼”样吓人,以此来彰显时尚的魅力。于是,不知不觉中“洋节”便与时尚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二 “洋节”备受中国当代大学生“青睐”之因
“洋节”在中国的流行,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议论。究其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就宏观而论,开放的国际环境、迅猛的经济增长、多元的文化形态等对“洋节”的流行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就微观来言,“洋节”的“洋气”和当代大学生开放的思想观念等则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
1.开放的国际环境为“洋节”的流行创造了一个有利契机
麦哲伦的航行,打破了世界各国彼此封闭的状态,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紧密;三次科技革命更使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日益狭小,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样的文化形态等纷纷涌向开放的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放的中国更加开放,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国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少部分人过“洋节”了,但当时过“洋节”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是在中国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才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洋节”的流行也很快向内地辐射。因此,开放的国际环境为“洋节”的流行创造了有利契机。
2.“洋节”的“洋气”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多数为“80后”“90后”,他们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21世纪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使“80后”“90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多样化,他们大多数人喜欢标新立异、寻求刺激、钟情于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他们既是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又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完全是两个风格、两种口味的节日,如果用月饼形容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用红酒去形容西方节日再合适不过了。每逢传统佳节与全家齐聚一堂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青睐和朋友一起开party或K歌,一方面这样显得“洋气”十足,另一方面开party或K歌,更符合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与其说当代大学生在消费鲜花、巧克力,倒不如说是在消费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一种时尚的价值观。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喜欢新鲜、钟爱求异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西方节日的“洋气”恰好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心理诉求。
3.“洋节”弥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某些空白
古今中外,父母都是用生命来呵护孩子的成长。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因而没有一个向父母表达自己感情和敬意的日子。西方节日中的父亲节、母亲节正好弥补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这一空白,为天下父母和孩子的心灵搭建了一座亲情的桥梁。所以,当父亲节、母亲节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
4.媒体和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和造势
传统节日里,中秋节必有月饼、春节必有鞭炮;在西方节日里,情人节必有玫瑰花,圣诞节必有圣诞树,而月饼、鞭炮、玫瑰花、圣诞树等都与商家和媒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年2月14号情人节将至,花店必是门庭若市,玫瑰花供不应求,商家层出不穷的商品大打折扣更是扣人心弦。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说,当物质极大丰富,人们需要不再迫切时,人的物质欲望动机就会减弱。只有在外界的刺激或他人的引导下才可能燃起新的消费欲望。而商家为了尽可能多的盈利,紧紧抓住消费者这样一个心态,使出浑身解数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另一方面,不管是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还是父亲节、母亲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中都少不了不同篇幅形式多样的宣传与报道。这些大家早已习惯的身边现象,客观上,无不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去关注“洋节”。
显然,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商机,为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报道素材,但商家和大众媒体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社会影响,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由此可见,媒体和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与造势有力助推了“洋节”的流行。
5.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主要知识分子,他们是先进文化的最先接触者,同时,他们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社会上其他群体比较而言,他们有更为广阔的心胸和开放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异样事物有广泛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变化的点点滴滴,他们也是这个时代潮流的推动者。所以,当代大学生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推动了“洋节”的流行。
三 大学生过“洋节”产生的影响
来势汹汹的西方节日在大行其道之时,势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马克思主義哲学中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一分为二的,“洋节”的流行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例外。
1.积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过“洋节”密切了朋友间的联系,积累了人脉。平安夜,同学、朋友间互赠苹果;圣诞节大家一起开party或K歌;愚人节大家彼此开玩笑等,这些活动无不增进了同学、朋友间的感情,和睦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积累了人脉。
第二,大学生过“洋节”丰富了大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当代大学生很少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西方节日中,巧克力、平安果、鲜花、圣诞礼物等都十分恰当地成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载体。所以,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过“洋节”丰富了大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
第三,大学生过“洋节”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悠久的华夏文明与现代化的西方文明相遇,并受到这里人们的热情追捧,与其说是洋节的流行倒不如说是西方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形态的流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高校校园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消极影响
第一,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华夏儿女理应勇于肩负起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面对汹汹而来的“洋节”,许多人都是热情追捧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
第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情人节的夜里,当你捧着鲜花,吃着巧克力,喝着红酒时却不知不觉正在被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影响。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当他们渐渐习惯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而忽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时,渐渐他们的价值观就变得狭隘了。
四 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过“洋节”
发现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面对当前“洋节”在中国掀起一股又一股热潮,我们既不能盲目抵制也不能一味附和,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过“洋节”才是笔者探讨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体系
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冷漠,正在被大学生遗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传统文化的不幸遭遇,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保护传统节日的相关法律体系,为保护传统节日、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2.大众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1世纪,大众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对受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众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中国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青年大学生应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所以,大学生应该辩证对待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觉成为继承
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4.要不断创新青年大学生过“洋节”的方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要不断创新过传统节日的方式,与时俱进,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以便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内心需求和消费观念。
五 结束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具备了兼容、开放的气魄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热热闹闹过“洋节”笔者并不反对,但是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该积极过好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政府、媒体、教师等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传统节日日渐势微并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还不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史密斯、陶东风等.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来、甘阳主编.孔子与当代中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张朋.从情人节看外来文化[J].人民论坛,2007(4)
[6]常彩红、陈子瑜.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D].安徽大学,2008
[7]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