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节水技术与措施分析
2014-10-21叶胜确
叶胜确
广东省河源市
摘要: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节水问题,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并且加大了节水项目投资力度,发展节水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根据我国第二次水资源现状调查评价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逐年增长,而可供水量有限,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已经接近饱和,且近年来持续干旱,地表径流干枯,土地灌溉十分困难,需要发展节水。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节水措施
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农业离不开水资源,但如何合理、节约的利用水资源,一直是水利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长期粗放式进行,对水资源的利用更是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特别是灌溉技术我国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国家推行农业可待续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在农村地区推广高效的节水技术成为了一种必须趋势。
一、农田水利的节水分析
(1)农田灌溉用水量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灌溉水量和渠系输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损失水量之总和称为灌溉用水量。需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包括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灌溉的水量、渠系输水损失水量和田间灌水损失水量。灌区作物所需的灌溉用水量。以万m3为计量单位。可分一个时段的及整个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前者常按月、旬划分时段统计,可得灌溉用水过程,即按作物的灌溉制度;在各时段内作物的灌水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即得各时段的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也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认识和了解不足,水危机和节水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灌区,农户传统的用水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用无偿”,并不因为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而加以珍惜,缺乏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二、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潜力
农业用水量仍占总用水量的大部分,因此农业节水潜力在各行业节水潜力中也是最大的。
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我国目前已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有 0.14 亿公顷,但所采用的各种节水措施,大都以提高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各项非工程节水措施,比如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综合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全灌区的水源优化调度及灌溉预报技术应用的面积还很小,造成很多节水工程虽然投入很大,也配备了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但田间用水管理并没能相应的提高。目前,节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运动已在全国各地掀起,因而有足够的理由预计我国的节水农业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十分必要。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水资源缺乏状况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須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左右,而且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不适应。三是应对干旱缺水地区的需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继续干旱和局部干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用水量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用水粗放管理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节水的潜力在农业,出路在农业,只有降低农业用水量,才能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二)可行性
(1)水源工程有保障。我国水土资源丰富,水源、电力有保障,灌溉机井在去年的抗旱保丰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连续十年实现了粮食增产。
(2)资金投入有保障。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中央、省、市、县财政、发改、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共同争取项目致力于农田水利建设,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农民自筹能力也不断增强,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高涨。
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工程系统,按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重点建设抗旱水源、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创新建设管理机制,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一)增辟抗旱水源,提高抗旱能力
增辟抗旱水源,首先要充分利用天上水,实现雨洪资源化。在山区兴修水池、水窖、小塘坝等蓄水工程,为农作物点播和林果灌溉提供水源;在平原开辟回灌小区,充分利用坑塘、沟渠蓄水,既蓄水抗旱,又回补地下水。其次是合理开采地下水,在粮食主产区加大更新和维修机井的力度,确保农田正常灌溉,最大限度减轻旱灾损失。
(二)发展节水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商品粮基地、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做到水、电、林、田、路整体规划,通过节水、农技推广等措施,提高农田灌溉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普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打造现代农业。
(三)治理水土流失,实现效益双赢
一是要加大水保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滥采乱伐行为,保护治理成果,尤其对采矿、铣矿等既耗水量大又水土流失严重的企业进行执法检查,严格按程序办理开发项目建设。二是引导农民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同时,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大力兴修鱼鳞坑、水平沟等水保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发展特色林果,创办旅游及生态观光产业,为山区发展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群众走上绿化荒山、增加收入的双赢之路,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五)科学配置水源,合理开发利用
要充分认识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完善用水计量设施,推广IC卡智能水表安装使用;科学调配水资源,力争达到供需平衡;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建立完善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障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水的空间调度上,要蓄住天上水、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实现三位一体,综合利用。在水的用途上,要优先保证生活饮水、重点工业和粮食安全。在水的管理上,要定量供给,节奖超罚,禁止盲目开采利用深层地下水资源,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建管机制
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等弊病,建立健全工程管护、运行、用水、节水、水费征收等各项管理制度,遵循“科学配置、定额管理、按量计征、节奖超罚”和“权属明晰、管理到位、良性运行、效益明显”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结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动的可更新的资源。但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的大部分地表和地下水源水质也呈恶化趋势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问题更加紧张。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措施可暂时缓解巨大用水压力加速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志富.浅谈基层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2):101-103.
[2]蔡浩,居敏.泰州市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江苏水利,2012(10):22-23.
[3]郑应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