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喧哗的方式
2014-10-21子沫
子沫
因为一双鞋,我注意到了申敏。穿鞋代表了一种态度,看一个人,不是看他拥有的物质,而是看其对待物质的态度。
申敏对鞋特别爱惜,每一双都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擦得干干净净,每周都打油上光,把鞋护理得很有精气神。她请我去参观她的鞋柜,鞋不多,双双可圈可点。她的鞋很多是手工制作,虽然样式普通,但都大方得体。她说手工鞋的特点就是材料实实在在,不偷工减料,不抛光,保持原始的光泽度,很耐磨,所以,穿多少年都不是问题。
我发现一个细节,她随身带着油光纸,走一段路就会停下来,把鞋擦拭干净,随时打理是她的一种习惯。我见过她的一双拖鞋,在家穿的,穿了5年,还像新的一样。她说:“好东西只要护理好,可以用很久,很多人穿鞋根本不懂爱护,当然不经穿,一双鞋,你用它的态度决定了它的延伸品质。”
这个观点我相当认同。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总要有一点儿不与时俱进的东西,一点儿不喧哗的东西。它只属于你一个人或者你一家人,成为有个性的标签。
于慧想开一家校园日式餐吧,理想的面积是60平方米,但是租金太高,她承受不了;放棄吧,又不甘心。正在烦躁时,一位长辈对她说了这样的话:
“不行,就小点儿。如果你有想法,20平方米的空间一样可以施展抱负,重点是,你想做成什么样。”
没想到,她真的开了一家只有20平方米的小铺子,除了吧台,只有两张散台。正是这样的日式特色,显出了氛围,人气很旺。看着每天围坐在吧台吃着料理的客人们心满意足的脸,她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件事让她想明白了很多。她现在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买房时因为钱不够,还在银行贷了不少款。她感觉房子很多空间没有被利用上,一家人还为此承受着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她想:如果我把大房子换成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然后用多余的钱带父母去旅行,是不是生活就能变得更轻松、幸福呢?
她真的按想法实施了,卖掉大房子,换了一个环境不错、带阳台的两居室,房屋结构很紧凑,客厅兼作书房,竟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好效果。她丢掉了之前很多平日利用率很低的东西,真正开始过需要的生活。比以前闲置一间房,卫生不好打理,整个家空荡荡的好多了。小房子聚气,这是一位懂风水的老师对她说的话。
换房子后,不仅没有了房贷压力,还多出来40万元余款,她用20万元做了理财,另外20万元准备用于旅游。她制订了带父母旅行的计划,住好酒店,去想去的地方。有一次,她在欧洲的古堡酒店给我发来信息:其实,实现梦想真的不难,不行,就把梦想变小点儿。我真的明白了开店时那位长辈的话。以后,对父母,我没什么遗憾,我把未来的钱花在自己和他们身上。至于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未来,可以自己对自己负责。
大多数人在追求目标时拼尽全力,上气不接下气,哪有精神去享受快乐,也不可能得到快乐。不行,就把自己的目标或者梦想变小点儿。别人的空间很大,那是别人的能耐,不是你的。
无论对物还是对事,认真地对待,不追求浮华的外在,就能带给你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快乐。不喧哗,自有声。
一个我尊重的台湾人,说自己这样过周末,做清淡的四菜一汤,手洗几件白衬衣,然后选一段老城区步行一小时,过得很开心。
选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