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014-10-21张世杰
张世杰
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各要素和课堂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优化思维情境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提出问题优化思维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中,教师提出几个恰到好处的问题, 诱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思维状态中,并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听课情绪,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什么时间问,什么地方问,问什么问题,这里面大有学问。教师首先要知识渊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备课上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讲授、练习、阅读、讨论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都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不仅促进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堂上学生始终精力充沛,教学效果就会不言而喻。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学生听到我提的问题后,马上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引导他们去探索酯化反应的实质,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通过教学语言优化思维情境。教师教学时语言要准确、生动,还要注意讲话的音调、节奏,再加上恰当的表情和手势,就会有效地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教师要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这节课时,我首先通过谈话的方法介绍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现在我们国家的石油产量占据世界第5位。然后,我用激情的、富有诗意的朗诵: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轮船在大海里航行,飞机在天空中飞翔,离不开石油。你身上穿的腈纶衫,脚上穿的旅游鞋等,也离不开石油。所以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动力的源泉”。通过我的朗诵把石油的价值和用途深深地打入学生的脑海,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通过化学实验优化思维情境。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实验中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使学生处于高昂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优化思维环境,不但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想“门道”。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探索知识本质的轨道上。化学实验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大大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索化学的奥秘。
二、优化认知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无疑“知识与技能”是化学课堂教学关注的核心所在。不少化学教师从感情上始终认为,化学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经历、体验、交流、讨论、合作、能力、兴趣、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次要的。因此,教师重视化学知识的教学,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保留地把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把握化学概念的内涵,而且还进行拓展,似乎给学生一个无懈可击的化学概念。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个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否产生体验和感受,则无关紧要乃至可以忽略。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化学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理论、有实验、有现象、有应用。但是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看,他们能听懂却记不住。原因我想还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认知,思维不能同步,没有产生共鸣,未能激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实现知识的衔接和同化。学生表现为迷惘和困惑,知识链没有生长。为了尽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衔接要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提出的问题应有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因此,我们要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学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的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大多数阐述不明确,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在续写时,存在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词不明确、行为条件不确定、行为程度太高等问题,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等太笼统、太宽泛的陈述,对实际教学效果无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无具体的指导意义。我们叙写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成为目标定向的活动,减少盲目性,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首先要清楚目标所指的教学对象,指学生是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其次要说明所要学习的行为和能力,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另外所习得的行为和能力应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来,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