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4-10-21刘黔珍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树形软件教学方法

刘黔珍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还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与人协作、与他人分享、交流信息等。而学习过程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应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种“实践与探究”教学方法的理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管理者。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究一孔之见:

一、迷宫法

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我从软件是工具的角度出发,教学教程有针对性地说明软件功能与应用的关系,基本功能内含的工作规范、功能与应用的因果关系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功能的应用范围、环境和条件等。工具(或软件功能)的作用在于处理操作过程中那些有规律且重复性的动作。所以,帮助学生研究功能与应用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的应用环境,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软件学习的效率。如在PowerPoint教学时,在当前某一文稿页面内,如果需要移动某一单词至当前文稿的尾部,则首先判断操作方法为编辑(相应的命令应当选自于“编辑”菜单);然后再确定操作的目标是移动一个单词,所以涉及的操作路径包括选择操作对象、通过“剪切”命令将其从原始位置删除、再确定目标位置(文尾)、通过“粘贴”命令完成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快速通过功能的作用确定实现目标的实践操作,犹如走迷宫游戏一样,在确定初始位置和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探究达到新目标所需要的方法步骤。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操作的拓展性,从而顺利完成整个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

二、举一反三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尤其是深入学习那些具有关联性的功能及应用,在教学中通过典型示例的引导作用,借助举一反三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自己的学习领域,挖掘相关应用并进行学习,形成顺藤摸瓜的学习效应。例如:在Excel软件学习中介绍条件函数(如IF)的应用时,说明了函数的应用方法、应用环境和处理技术等。在此基础上,还将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掌握相关应用技巧,包括如何利用IF函数处理多重条件的计算机问题(以适应数据管理活动中的复杂关系)、如何在IF函数应用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函数的使用。这样既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中的规律性,带领学生进入举一反三的自主学习状态,又可以引入多条学习的知识链,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实用技能,而且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上进行有益拓展,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树形结构法

树形结构法,是针对软件学习中复杂内容的自主学习方法。如在学习“Photoshop”时,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包括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将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组相对独立的子目标,再针对独立的子目标确定具体的学习方法。从对Photoshop最基础的基本操作带领学生走入Photoshop五彩缤纷的世界,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激发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形成一个由主到次(或由大到小)、逐渐深入的分层学习过程。如下图“Word 2003知识树”和“Photoshop知识树”:

本单元主要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文档的处理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处理,通过学习实践制作电子报刊的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Photoshop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图像的选取和填充、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和制作,让学生体验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的强大功能和神奇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此过程将复杂问题以“知识树”结构的形式直观表现(包括结构、主次、关联等),为学生逐步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清晰的逻辑关系,完成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从主干到枝杈的结构认知过程。教师启发学生掌握从独立到综合的关联思维方式。

通过知识树形结构法,培养了学生建立软件学习过程中的结构感和关联性,包括功能与功能、功能与应用、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联。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不同类型的树形结构,说明其规律性,教学活动的知识树形结构常常体现于课程内容的分割及由浅入深的过程。

四、讨论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许多操作结果,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步骤实现的。如一个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就有不同的方法可完成。充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在讨论法的应用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避免漫无边际无法扣紧主题而浪费时间,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还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讨论工具和研究工具,改革讨论形式,扩展讨论的时空,如班上某同学最近在新购买的便捷式计算机上安装了Windows XP Home Edition和Service Pack 1。但是发现系统的启动时间很长,应用程序启动很慢,关闭系统时间也很长,请问如何解决。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场景来进行分析,看看可能存在哪些原因,同时总结相关知识点。由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知识点通常印象会更加深刻,所以学习效果将明显提升。

五、“创作”升华到“创新”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上“利用画图工具画图”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一幅图,想想都用哪些画图工具,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工具来代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着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实践,学生不但增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从简单的“创作”升华到“创新”的境界。再如,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时,我让学生欣赏一些制作精美的板报,再将这份精美板报的制作分成细小的块来要求学生一点一点地去尝试创作。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创作活动,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走向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创作升华到创新教学法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启发、提出目标—学生学习范例,明确思路—学生收集素材,自主创作—优化电子作品(创新),最后进行展示与评价,完善作品,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来使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管理者,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探究能力,更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成为新一代具有丰富信息素养的现代人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

[2]戚小玲.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1999(3).

(作者单位 貴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一中学)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树形软件教学方法
花光卉影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禅宗软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软件对对碰
猕猴桃树形培养和修剪技术
休眠季榆叶梅自然开心树形的整形修剪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