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 变课堂为“学堂”
2014-10-21赵智睿
赵智睿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师本教育,教师唱主角,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单向备课,不清楚“哪些是学生最疑惑、最想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学生对新授内容不知情,没有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往被动的、依赖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
“少教”即教师的精讲、少讲,“多学”即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培养。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实现了“少教多学”。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渔夫的故事》为例,简要分析“少教多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故事会,老师发现你们知道的故事可真多呀!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猜一猜它是出自于什么故事,好吗?
“芝麻开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请吩咐吧,我的主人,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事?”(阿拉丁和神灯)
“我是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曾经跟所罗门作对。”(渔夫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分析:导入环节利用学生对经典故事的既有认知,设计“一句话猜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让学生自学生字,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全班跟读,纠错、正音、释疑。
分析:四年级对课文的学习逐渐深入,篇幅渐长,但生字教学同样重要,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法已不再适用,如果教师能够试着放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进行字词检测、纠错、正音、释疑,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概括文意,渗透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主要内容。
2.出示故事相关图片,结合课文内容指名概括图片内容。
3.联系学过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指名完整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分析:“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边朗读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用图片牵引,一方面是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观察、概括能力的检测,将所有图片内容连在一起便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即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复习、渗透。
四、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通过朗读渔夫与魔鬼的对话,小组内讨论交流,對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2.小组汇报:自由选择任一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分析: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很强,学生能够读懂却不够深入。在预习中提出了诸如“渔夫救了魔鬼,为什么魔鬼还要杀了渔夫?”“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渔夫难道不害怕魔鬼吗?”“题目为什么叫《渔夫的故事》而不是《渔夫和魔鬼的故事》?”此类的问题。为了避免问答式、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渔夫与魔鬼之间对话,经过仔细体会、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整体地分析、评价人物特点。
这一环节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大量运用对话描写的写作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应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都能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说出魔鬼的凶恶、狡猾本性和渔夫的智慧、勇敢,以及由故事受到的启发。
五、回归整体,提升能力
1.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2.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分析: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渔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续写故事是让学生依托文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是为后面的拓展阅读做铺垫。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简单、朴实。课堂上没有目不暇接的多媒体展示,只有朗读、练说、想象、讨论和展示,教学中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一目了然,易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营造一种语文实践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让学生用身体、用心灵去切实感受,从而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高。
(作者单位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三小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