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我走》:在生命尽头呼唤爱

2014-10-21王盛熙

中国文艺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性人类

王盛熙

【摘  要】电影《别让我走》根据英国日裔小说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原作改编,整部电影以其特有的慢节奏娓娓道来,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让观影者不自觉的去思考人性的善恶与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别让我走》;复制人;人类;人性

电影《别让我走》最后的定格画面,是很难让人遗忘的。凯西在暮色中含泪望着远方——天空是昏暗的,只是在遥远的边际染上一点抹淡蓝色,在蔼蔼如烟的迷雾背后,依稀见到模糊的落日轮廓,泛出淡黄色的、没有热力的光。我不清楚她究竟看到了什么,但站在她身后的我,看到的却仿佛是人类无望的未来。在影片中反复强调的所谓的“复制人”与人类的角色似乎颠倒了。我看到的是“非人类”的善与人类的恶,是人类身上人性的倒退与“非人类”身上人性的光辉。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矛盾探究当代社会人性的缺失。

一、电影《别让我走》简介

电影《别让我走》改编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小说描写了一群复制人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器官供体的悲惨命运。电影对小说的改动不大,依旧采取了倒叙结构,以主人公凯西在手术台前的自白开始,在其孤独无助的思考中结束。

整部影片以时间为轴线分三部分叙述。第一部分是在海尔森学校的童年生活,讲述了很多和凯西一样大的孩子在海尔森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没有父母,监管他们的只有海尔森的教师。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直到有一天一名叫露西的老师告诉了他们真相:他们是一群复制人,他们存在的目的是去捐献人体器官。在校园生活中,凯西与小男孩汤米互生好感,但这份感情因凯西好友露丝的插足而被迫告终。第二部分是在乡居的青少年生活。海尔森的学生成年后被送往不同地方。凯西、汤米和露丝被送往乡居,他们在那里接触到了外界的新鲜事物,获得了有关缓捐的信息。最终凯西选择做照护者,与汤米、露丝分离。第三部分是终结篇。凯西无意间在终结中心看到露丝的资料,最终三人重聚。露丝在终结前为了弥补犯下的错误将缓捐的详细信息透露给凯西和汤米。但最终缓捐失败,汤米与凯西只有等待死神的到来。

二、复制人:人性的彰显

影片中“灵魂”这个词在不同的位置反复出现。什么是灵魂?一般而言,就是区别于身体的非物质的人的主宰。在许多思想家看来,它主要的表现是“意识形态”,即思想、信仰、观念等等。现代西方思想家认为,对于灵魂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覆盖在思想、信仰、理念下面的、潜在于深层的无意识。“灵魂”意味着超乎物质追求之上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为灵魂不死的宗教性心理活动。处于深层的灵魂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很显然,从这个层面讲,当这个世界置疑复制人是否有灵魂时,在影片中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尤其是当与冷漠的人类作比时,我们明明白白的看到了他们的灵魂,高贵且澄澈。人物是电影的灵魂,尤其是影片中的主角,而在凯西、汤米与露丝身上我们正看到了这种人性的光辉。

(一)凯西

在凯西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真诚、淡然与悲悯。她是整个影片中最成熟、最清醒的人,因此她也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凯西幼时纯洁得仿佛天使,好像普希金诗中那般:“在那美妙的一瞬间,我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凯西身上有种东方人特有的沉静之美,神态中总流露出一种悲悯之情,也可能是一种隐忍、一种倔强。她每次出现,总是带有一种“无丝毫纤尘”的素雅之艳,与世无争。即便是好朋友与最爱的人在一起,她也只是选择宽容,默默隐忍,默默成全。

其实凯西一直以来就没有对缓捐这件事抱多大希望。她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从最初对露西老师安慰汤米的只言片语中听出端倪,怀疑画廊存在的意义到在森林中质疑汤米对画廊存在意义的解读,她也许是整部影片里最清醒的人,却无能为力的看着别人看着自己走向生命的尽头。或许起初在汤米的鼓动下她曾对他们的结局有小小的幻想,但当他们绝望地离开夫人家时夫人那苍白无力的一句“哦,可怜的孩子,多希望能帮到你”,让她彻底看清了残酷的现实。是的,她错了,他们都错了,自私的人类费尽心力成立画廊的意义怎会在于为他们留一条生路,怎会放弃延长自己寿命的机会去给予他们这些器官培植皿三、五年存活的时间。至此,人类麻木、无情、冷酷的丑恶嘴脸彻底在我们眼前呈现。

(二)汤米

细节是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绪、表现环境气氛以及导演借以发表其观点的元素。而湯米的两次咆哮这一细节在剧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是在海尔森,他穿上最心爱的马球衫,希望和小伙伴一起玩球,却被同伴嘲笑、抛弃,最后难忍悲愤,仰头大声咆哮,好像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数年后,他在黑暗中咆哮,刺眼的灯光也无法照亮前行的路,他用尽了此生全部的力量在咆哮,这一次,他被世界抛弃。在他第一次伤心咆哮时,露丝说了一句话,“若他够冷静,他们就不会找他麻烦”,这一次,他够冷静的精心筹划了好久,他自认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仲裁者的一句话,就将他打入了地狱,不能翻身。

无法忘记那一细节:当露西老师明确告知他们未来的命运后,风将讲台上的卷子吹落,汤米离开座位,轻轻地将卷子捡起,放回去。我不认为他没听懂老师的话,但他却心无芥蒂,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甚至会把缓捐作为一项光荣的使命——“我无法做一个好的看护者,但我可以做一个好的捐赠者”。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男孩子,却一次次的被检视是否有灵魂,是否存有人性,最终不可避免的被推上屠宰场,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三)露丝

露丝是整个影片中最孤独的人。她不是个坏人,尽管在前半部分她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她并不爱汤米,也或许只是一种肉体之爱。她自始至终只是在恐惧,她害怕被抛下,因而一直在努力寻找那份归属感与寄托。

尽管有着诸多劣迹,露丝在整部电影中仍是人性闪光点最多的一个,犯错——忏悔——寻求救赎这一模式完美展现了她的人性。尤其是在寻求救赎时捧出的那颗真心,不是苍白的一句道歉,而是找出自己犯错的症结然后费尽心力的去弥补。露丝是善良的,她在生命终结前渴望得到原谅,“阻挠你们在一起不是因为缓捐的传闻,而是因为我嫉妒,你们有真爱而我没有,我不想当那个落单的人,那是我做过最差劲的事。我想补救回来。这些年我一直在反省,试图找到解决办法。”其实露丝对于凯西的情谊不逊于汤米,当她与凯西离散后第一次重逢,露丝见到凯西脸上是难掩的笑意——“我一直在关注你和汤米的动向,我总觉得我能如愿,在终结前不可能不见你最后一面”。另外,露丝去找自己的本尊这一情节也凸显了她身上人性的本真。完全没有目的性的,不曾考虑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只是想了就去做了,完全没有钻营算计,单纯得像一张白纸。

在这三个复制人身上,我们充分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也许他们才是真正还原的人的本来的样子。别让我走,同是三个人的心声,他们渴求爱与温暖,可在强大的命运安排面前,他们唯有屈从。

三、人类:人性的倒退

“如果要人类重回黑暗,为各种癌症和罕见疾病所苦,他们只会断然拒绝。根本没有缓捐,一直都没有,成立画廊不是要检视你们的灵魂,而是要看你们有没有灵魂。”校长的这句关于解释画廊存在意义的话,似乎印证了另一句非常极端的话:“在道德的整个发展中毫无真理:全部概念都是杜撰,全部心理都是歪曲,偷运到谎言王国的全部逻辑形式都是诡辩①。”

校长一语道破画廊存在的意义,而这个意义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善恶。在汤米眼中,“诗画雕刻可以看出你的人品,那是艺术的重点,表达出你内在的品格,假如这些流言属实,恋爱的海尔森学生有特权,应该有办法证明海尔森的情侣是否真心相爱,并不是为了延迟捐献器官而撒谎,那可能是他们开设画廊的用意。他们能在画廊里看清我们,他们会看清我们的品格,知道这是真爱还是谎言”。这种看似天真的想法,恰恰表现出汤米的真诚与善良,单纯的认为善有善报,真爱无敌。可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他们是不同的,他们决定要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某种利益某种好处的。而这种只在小说中出现的真善美由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早已被他们抛在身后。当马利克洛夫人拜访海尔森,孩子们张张迎接她的笑脸在她眼中却成为了厌恶的对象,她把提包护在胸前始终保持一种戒备的姿态。在手术台上露丝和汤米如货物般被人粗鲁地对待,手术结束后,医生们快速地收拾仪器,转身离开,没有人去管手术台上他们是死是活,十足的冷酷麻木。看到影片中人类的种种表现,相信每个观影者都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在人类的世界中似乎不再存有温暖与爱,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只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有规定的准则,没有人性,一切只是在机械地运转。而所谓的准则只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福利。由此我们发现,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现代心理学让人看到了隐藏在理性外壳后面的本能冲动,使人洞察了潜意识那一片“黑暗世界”;生物学的“自然选择”击碎了启蒙学者所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则,也击碎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使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失去了传统理性哲学的制约而走向尔虞我诈、为所欲为、巧取豪夺。

这样子下去,人类会走向何处呢?托尔斯泰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离的,是惡与丑。”所以,人类未来会走向哪里呢?人类自笛卡尔以来不断追求“无神物质科学”,直至今天。其结果,使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造出了核武器。然而,与此同时,“地球灭亡的危机”却越加深刻化、现实化,对人类来说,幸福反而显得更加遥远了②。当凯西遥望远方,她似乎看到了在海尔森那段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单纯且美好,其实这也是人类最初的本真,最初的纯粹。社会在不断发展,在如今这个浮躁骚动、物欲至上的时代,我们为了拼命追赶世界的脚步已经遗失了很多我们曾经视之为生命般珍贵的东西。人类最初的美好是否会真如海尔森校歌中所唱的,人类的美好,只能在梦中长存?

四、结语

《别让我走》让我们在其特有的慢节奏中细细咀嚼那一处处湿冷的细节,哀伤是绵密的河流,在每一幅静美如诗的画面里暗自涌动。三个主角尚未老去就必须终结的宿命无法阻止他们对爱的渴求。比照影片中人类身上的丑态,我们不得不反观自己,时代在变,但人性的本真、朴素不应会随之渐渐变淡,渐渐消散。

参考文献:

①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07

②[日]岸根卓郎.文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6,158

猜你喜欢

人性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类第一杀手
人性的偏见地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