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多“静”一会儿

2014-10-21代保明丁雪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差生独立思考交流

代保明+丁雪梅

当下课堂与传统课堂反差巨大。随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施教方式的改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方法、态度有了新变化,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时空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当下一些课堂有过于热闹之忧:满堂人声鼎沸似自由市场,学生上下蹿动似擂台现场,生生讨论交流似青蛙闹塘……自始至终,学生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喧嚣烦躁,少有片刻“宁静”。

课堂没有必不可少的“静”,教学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其一,课堂热闹,学生烦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但课堂除了热闹而活跃的七嘴八舌,还应该有冷静而严密的慎思独想;除了舌战群儒的激烈争辩,还应该有鸦雀无声的沉思推论;除了智慧碰撞共享思维成果,还应该有沉思静默排解思维困惑;除了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展示和牵引,还应有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反思和自省。

课堂应该是动静相宜、张弛有度、冷热适当的自然田园,是既有热闹又有静寂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怡然乐园。仅有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加热状态,学生的大脑一直高速运行。其对问题的思辨、解答、反观就极有可能顺着某个单一思维一直向前,极有可能围绕某个明显偏颇的理解强词夺理,甚至在头脑发热的状态下为已经错误的解答做错误的辩解。这就导致学生对问题没有机会进行“冷”思考,没有一个静寂的环境让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理性地甄别筛选,更没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对自己已经选择的解答做解剖、对比、验证。最终学生获取的极有可能是生涩的青果。

其二,课堂喧嚣,差生多被忘掉。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获得的学习权利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也应该是同样的。可是,在喧嚣的课堂里,讨论、交流、展示的机会更多地属于优生,课堂话语权更多地属于优生,差生成了课堂的观众。当优生们在热闹中为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的时候,差生头脑中也许还是一片空白。当优生为知识的建构走向深入时,差生有可能连入门知识都未理解。当优生们在课堂里上下流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差生们只能自惭形秽。在喧嚣的课堂里,喧嚣是属于优生们的,热闹是属于优生们的,收获也是属于优生们的。课堂教学进程由优生们掌控,课堂的成败由优生们决定。因为差生在热闹的课堂里越退越远,没有表白自己思想的时空,没有人倾听他们的理解。差生们学多学少,理解不理解,多是听天由命。

其三,课堂快跑,学生很难“回嚼”。当下好多课堂无不显现出“快节奏”“大容量”“立体式”的特点。课堂似驶入了高速公路,昼夜兼程,奔向目标。殊不知,这样的快节奏,使得学生疲于奔命,大脑一直在快速接受、理解和消化,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跟上课堂教学进程。这样一来,众多的学生就几乎没有时间对获取的知识“回嚼”,没有空间对形成的能力进行验证,没有机会对课堂建构的知识进行存储,使得课堂所获变得很生硬,很噎人。学生没有通过回嚼来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了痛苦的进程。只有“静”,只有慢慢地咀嚼涵泳,学生才能享受知识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课堂需要“静”,课堂必须有“静”。也许张隆溪在《道与逻各斯》中谈诗的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像空白和无言一样,‘空和‘静在诗中也极为重要——因为虚空和静寂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可能。”要让课堂多“静”一会儿,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尝试。

首先,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先静后动。教师在预设教学计划时,特别是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及每个环节的活动时,一定要设计好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留足时间让全体学生对课堂预设和生成问题反复研讨、分析推演、作出解答。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让他走到“愤悱”之境。这样的冷静思考、探索、推演、对比、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此步如果没有踩实,后面的合作探究必然蹈虚。学生独自学习的时空少或者不够,后面的合作探究即使再充分,也不会走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控课堂时,一定要有“先静后动”的意识,一定要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空静下心来,借助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自求其解,在对新问题的分析思考研究中得出自己的解答。学生个人“静思”的过程完成之后才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才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才有建立在学生“愤悱”之上的最大收获。当下诸多课堂上的“只动不静”是有违学生思维规律的。课堂中的“静”有可能使课堂变得冷清,给听课者“课堂不活跃”的误判。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更不是听课者,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其次,优化独立思考的结果,“先己后人”。当下众多课堂的教学思路,绝大多数是“先人后己”,即先接受他人的认知,后建构自己的认知。课堂中优生展示的目的主要是影响他人,引导他人,暗示他人。教师希望的是潜能生努力接收优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去作自己的思考、探究和解读。班上更多学生都是先接受他人的观点、结论再建构自己的观点,甚至在他人观点、结论的强势干预下没有了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许多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而变得不会思考,养成了等待同学赐予答案的惰性,由等待教师的答案变成等待同学的答案。

为了避免这种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要包容学生各具个性的见解,要善于发现学生独立思维的火花,要努力优化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要通过多种途径确保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被积极评价,被最终的结论采纳。其实,所谓对学生独立思考结果的“优化”,就是对学生独立思考结果的肯定、应用,对学生个人的观点、见解及方法不冷酷无情,对学生个人的思考采取补充、修正、丰富的方法使其接近问题本来的内涵,肯定其思维过程和途径中的合理因素,以此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努力优化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并找到学生思维合理成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扭转目前“先人后己”的现象,努力做到“先己后人”,即先建构自己的认知,再借鉴别人的认知。鼓励学生在接纳别人的观点、见解和方法之前,更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方法,能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辩护,然后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与他人作比较、甄别,进而选择符合问题实际的解答。这样的“先己后人”,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来信息对个人思考的强势干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消化、吸收和运用的时空。而这样的“先己后人”过程迫切需要教师多留给学生“静”的时间。

其三,鼓励独立思考的方法,先差后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化思维,优生和差生都在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都在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都在对问题做带有自我色彩的解答。在这些带有自我色彩的分析与解答中,对问题的价值分析,问题所需知识和能力,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最后的解答皆会因学生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差异而出现差别。有些解答会与问题答案一致,有些解答会与正确的解答出入,有些解答甚至是错误的。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正确答案持有者才有思考的权利,中差生就只能等别人的解答。其实,对问题的解决并非仅仅就是为了追求正确的答案,对过程和方法的分析和辨别尤为重要。因为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有的学生也许答案是错误的,但其思维的过程、方法、途径是正确的。有的学生答案也许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但恰恰这个答案是问题的另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多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多听取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在讨论交流独自思考的结果时,为了保证中差生不被边缘化,宜采取“先差后优”的思路。即,先让差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让中差生展示自己的结果,然后让优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不同思考结果的对比选择,充分肯定中差生的积极主动,让中差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但是,现在的诸多课堂,很多都是“先优后差”的程序,先让优生交流展示,让优生的思考去影响差生,让优生把解答强加给差生。甚至是优先优生,放弃差生,课堂交流展示多在优生间进行。如果教师能彻底转变观念,能真正做到“先差后优”,特别是耐心等待差生的思考,让差生有足够的时空交流自己的观点,那么,课堂教学的高效时代就为期不远了。

课堂要“动”,也宜“静”。只有“动”,才有智慧的交流碰撞而生成新的智慧;也只有“静”,才有交流碰撞的产生,才有对交流碰撞结果的选择、对比、吸收、运用。应该说,先有课堂的“静”,后有课堂的“动”,“动”最终是为了“静”。能“动”能“静”、“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真正实在有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差生独立思考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谈独立思考
谈独立思考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