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民码头的担蚝工

2014-10-21王建良

焦点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宝安惠州牡蛎

王建良

每年秋风送爽时节,三三两两的担蚝工就会拿着一根扁担,聚集在蛇口渔港码头,等待着装满生蚝的渔船停泊靠岸。

生蚝,学名牡蛎,多生长在近海海床,也可以在浅海养殖。广东人把鲜活的牡蛎叫生蚝,晒干的牡蛎叫蚝豉。新鲜打捞上来的生蚝,外壳锋利粗砺,内里却包裹着肥美白嫩的蚝体,很是性感诱人,无疑是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食。每年秋冬,举人爷的“蚝门十八式”,总能吸引众多的饕餮之徒慕名而来。

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些鲜美的生蚝是这些担蚝工肩挑手提,一担一担挑上来的?这些来自内地农村的挑夫,来深圳之前,也许从未见过生蚝,更没有吃过生蚝,但今天的他们,却在生蚝的供应链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担蚝工不是技术工,只要有力气,能吃苦,没什么门坎。一根扁担,一副好身板,雇主和一船生蚝,就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担蚝工活在这个海滨城区的最下游,为自己为家人出苦力讨生活。他们干得很累,却活得很开心。他们吃得很简单,却长得很健壮。他们其实都是很质朴的人,我为他们照了几张相送去,他们竟不由分说回赠我一兜生蚝。

担蚝工是自由的,没活时可以就地酣睡,可以下棋,可以打牌,但不会对着海景发呆。

担蚝工是自在的,干活计件,一天二百,当天结账,数钱拜拜。

担蚝工是实在的,吃饭饭香,穿衣耐脏。他们最爱迷彩服,结实保暖,耐磨经刮。

担蚝工是有爱的,夫唱妇随,出双入对。那些跟随他们上船开蚝的女人,正是他们累并快乐着的源泉。

链接

深圳人与蚝

蚝其实就是牡蛎,生长在热带和温带海域交汇之处,附生在礁石上。它们随着潮水的涨落开闭,靠食海水里丰富的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为生。蚝素有“海底牛奶”之美誉,是世界公认的营养食品。蚝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具有保健滋补的功效,既是理想的营养食品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海产品。

深圳人与蚝,有着千年的因缘与深情。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深圳渔民的生活,也记录着深圳渔民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深圳的沙井村从宋代开始插竹养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明末,蚝民发明了以缸瓦陶片作附着器养蚝的新方法,由此开创了蚝业大发展的时期。而清代以来,蚝民通过不断的养蚝实践,形成了“三区养蚝”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到清乾隆年间后,随着养殖地的不断扩大,蚝业进入了大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所以蚝不仅是深圳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时年已58岁的苏东坡因“讥斥先朝”的罪名,被宋哲宗贬谪到岭南惠州。苏东坡在惠州时,听人介绍知道宝安一带养殖有非常出名的归靖蚝。加上他受梅尧臣的影响较大,梅尧臣写的《食蚝》诗,他读过许多遍,归靖蚝的名称在他脑中并不陌生。他很想尽早尽快品赏到出名的归靖蚝。东坡的朋友们知道他喜欢品赏岭南佳果和海鲜,也经常捎带一些给他品尝。

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来宝安办事,专门到归德场买了一桶鲜蚝带回惠州,炮制了几道蚝菜请他品尝。食过以后,东坡赞不绝口,连称好味道好味道。当朋友告知他这是出名的归德蚝之后,他便经常托朋友到宝安一带买来归德蚝,时常烹用。有时,携带鲜蚝不方便,他就托人买一些归德蚝豉、蚝油,常备放在家中品尝享用。因养成了食蚝习惯,四年后被再贬到海南儋县时,由于儋县靠海,食蚝更为方便,他就经常来到海边食蚝,成为习惯。

东坡虽未将食蚝感受写成诗,但是,他却也为食蚝而写过文章。在岭南期间,他就曾致书给胞弟苏辙,讲述自己在岭南食蚝之美,书中对苏辙称,食蚝之事“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得谋南徙,以分其味。”意思是说,你不要将我在岭南食蚝的美味讲给朝中官员知道,以恐防大家为了品尝鲜蚝的美味都争着被贬谪来岭南。自此,东坡爱食蚝的事不胫而走,在岭南一带被传为佳话。深圳蚝民也经常谈起苏东坡喜食归靖蚝的故事,并一代代流传下来。

2004年金蚝节的举办,再次使金蚝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而金蚝节上的“全蚝宴”又称之为一场“蚝门盛宴”。2007年,“金蚝节”被升格列入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同年,蚝民生产习俗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蚝干、蚝油、蚝罐头不仅享誉全国,而且已誉满全球。

“厚德、包容、博大、忠孝、创新、勤劳”12个字体现着金蚝文化的精髓。我们在祝愿蚝业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再次感谢那些为蚝业文化付出毕生精力的蚝民们。

猜你喜欢

宝安惠州牡蛎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