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蛇口杂忆

2014-10-21花开千里

焦点 2014年10期
关键词:蛇口深圳

花开千里

1979:春到蛇口

第一次到蛇口,是跟着一辆搬家的大货车来的,随行人员挤坐在驾驶室里,车厢里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笨重家具杂物。

那是1979年春节前夕,从小在韶关市长大的我听说蛇口可以看海,便抛下高考复习课本跟车出行。汽车一大早从韶关曲江启程,一路向南,颠颠簸簸开到南头,却被茂密的荔枝林挡住了去路。司机只好跳下车来,边走边开路,用手拗弯了两旁横生斜逸的枝桠,直到天快黑了才到达湾厦的电厂筹建基地。

早在半年前,广东省电业局从香港拉回了一组二手发电设备,选址蛇口赤湾准备上马发电厂。于是,急调了一批电业干部到蛇口,在湾厦村的破庙旁搭建了几排临时宿舍做筹建办。一车人舟车劳顿了一天,当晚累极,洗洗睡下,半夜被涨潮的涛声惊醒,才知大海就在耳边。

天刚亮,我急急爬出被窝,打开门看,潮水就在眼前,目力所及处,海天一色,水雾朦胧,灰茫茫不见半点蔚蓝。如果不是不远处停泊着几只木船,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海忽然就在脚下了。我掬起一捧海水尝了尝,咸咸苦苦的滋味真真实实地告诉我,这就是海水,蛇口后海的海水。晨光中,一个老渔民在张网捕捞,我走近看看桶里有鱼虾,向他问价。他看我大惊小怪的外地女孩样,就说不卖的,要拿到香港。顿了顿又说,你要就送给你吧!我大喜过望,连声谢谢。转身去宿舍拿了个脸盆,他二话不说,哗啦啦就把桶里的鱼虾全倒给我了。那天早上,我喝了一锅此生最最鲜美的海鲜粥。

驻扎基地的对岸就是香港流浮山,那时的海面比现在宽,蛇口山外侧就是礁石海水,湾厦村隐藏在一排木麻黄防风林后面,后海没有大道,只有长长的一大片细沙滩。退潮后,滩涂上随处可见散落着蓝色绿色的塑料泳圈和充气枕头,偶尔还会有偷渡者的浮尸。那些年,广东各地不断有逃港的传闻,我们大院宿舍也有几个小男孩扒火车出逃香港,连累了父母挨批斗。

我在蛇口住了几天,白天逛蛇口老街,大头苍蝇迎面飞来,空气中处处散发着渔港特有的咸腥味。晚上跑到湾厦渔民家里看电视,家家的青壮男丁都跑香港挣钱去了,小小的屏幕前挤满了一屋子妇女老少。当时收视率最高的香港丽的电视频道,晚间节目多是女鬼故事,我看了一集就不想看了。隔天到宝安(深圳)县城转了转,就一条解放路,街边的民居低低矮矮,破破旧旧。小小的工人文化宫,什么设施也没有,旁边的深圳戏院冷冷清清,不知多久没有上演剧目了。戏院对面有一间当地最大的食品商店,黑咕隆咚的,售货员爱理不理。想着进去买点当地特产,答谢帮忙办理边境通行证的公安局朋友。左看右看,商店里没几样商品,最好的特产就是一块块火柴盒大小的深圳猪油糕,用粗糙的蜡纸包装,油腻腻的。没别的选择,我买了两大包猪油糕,当即决定不调深圳了,回去专心考大学。

半年后,蛇口工业区拉响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我考上了广州的大学。

一年半后,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这以后,有关深圳蛇口的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四年后,毕业分配到深圳,旧貌换新颜。

1983:风正一帆悬

到深圳报到时,台风刚过,天蓝如洗。

没有花,没有树,没有柏油路,也没有摩天大楼——这一切都在施工中。

1983年的深圳,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太阳底下,人人挥汗如雨。金城大厦在建,深南大道开挖,国贸节节拔高,处处尘土飞扬。而位于特区西端的蛇口半岛2.14平方公里土地,在招商局新掌门人袁庚同志的敢闯敢试下,发展迅猛,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改革开放试验场的“试管”,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再到蛇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蛇口中学旁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两层楼房渔民村。走进客厅,胶合板组合柜、日本彩电冰箱大吊扇、三洋四喇叭录音机是家家户户的标配,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虽然电话还不是家家有,但微波山上建起的微波通讯站,让香港直拨不再是禁区。

那一年,大学毕业生到深圳的收入虽比内地同学高一倍,但蛇口港资企业的女工一个月的收入是我们的四五倍,加班发港币,在购物中心可以买到市场上的紧俏商品。那时,蛇口工业区在太子路开办了第一家合资的购物中心,职工每年享受定额免税或低税配额商品和进口烟酒,用职工购物卡或外汇券可以买到免税的家用电器。我曾经在蛇口购物中心,买过6元外汇券一大罐的麦乳精,买过15元一套的全毛哔叽西服,一支出口转内销的蜜蜂牌口红,只要三毛钱。据说蛇口购物中心开业当天,就卖出了500个电风扇、150台乐声牌彩电,还有冰箱等各种家电,甚至连仓库里的大部分库存商品也被抢购一空。当天晚上商店打烊后,一元贰元伍元拾元的票子让店员们数钱数到手软。这一天的营业额达到50万元,正好是这家购物中心的全部投资。

1984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高速运行三年多,社会上各种议论兼而有之。邓小平同志带着亲眼看看、亲耳听听、亲自走走的意图,开始了特区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巡。他登上国商大厦,看到了深圳的勃勃生机;登上明华轮,见证了蛇口的日新月异,欣然为蛇口明华轮题词“海上世界”。几天后,又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给了深圳开拓者极大的鼓舞与支持,让特区的争论告一段落。此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1999:海风一路伴回家

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特区在城市发展建设上思路更加开阔。在滨海大道开通之前,从福田区到南山蛇口,走深南大道七拐八弯,总要四五十分钟车程。1999年国庆节前夕,连接南山与福田区的滨海大道通车,大大改善了两地间的交通条件,改变了特区内各行政区域的区位格局。最让人欣喜的是,深圳真正成为滨海城市了。那一天,我沿着刚通车的滨海大道,一路海风,满目美景,从彩田路驾车到大公印刷厂,全程无红绿灯,只用了11分钟。那一刻,我突然醒悟到,南山不再遥远,海景不再遥远,深圳人不出关也可以看海了。反应灵敏的招商地产,马上为新推出的楼盘招商海月花园策划了主打广告:海风一路伴回家。这一充满诱惑力的口号成功捕获了深圳人的海景心愿,引来了两万多人前来登记。

2009:家住蛇口

转眼又过了10年。2009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明确提出重塑蛇口辉煌,全面启动“再造新蛇口”工程。打算用5至8年的时间,推行园区的升级更新和改造,使蛇口成为深港高端服务业和创新产业合作的先行区,成为一个具备高成长性、持续自我拓展的前沿产业园区,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有活力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功能片区。

我们在2009年也搬到蛇口,拥有了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清晨,目送渡轮划破万顷浪;傍晚,闲看白鸥翻飞碧涛间。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生活如闲庭信步,随性而从容。几年来,我们看着望海路终于全线打通,蛇口的出行愈发便利;看着深圳湾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深圳人最爱的休闲长廊;看着三洋厂区变身南海智库,绿萝挂满了窗棂,低碳走进了公共空间;看着大小社区,花木葱茏,华洋杂居,人人和谐共处;看着“海上世界”灯火璀璨,海风习习,渔火点点。栖居临海社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这一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蛇口的港湾越来越美丽,蛇口的生活越来越诗意,蛇口的夜晚越夜越精彩,蛇口的人文生态环境,越来越宜居!

2014:鸟瞰蛇口

借助大疆的四旋翼飞行器,我们从空中拍下了南海酒店附近的海岸线。35年前,袁庚在这里拉响了特区建设的开山炮,建造了蛇口码头,开通了深港澳海上航线。35年后,这个湾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海岸,有深水港口、游艇码头、五星级酒店、文化艺术中心和避风渔港、伍兹公寓、双玺花园、南海玫瑰、半岛城邦等高档住宅沿着后海湾海岸线依次排列,海上世界、深圳湾公园成为沿岸最好的休闲去处,深圳湾“一桥飞架南北,天塹变通途”,蛇口人出行香港,又多了一条陆路捷径。

翻看私家老照片,看到一张靠着礁石站在海水里的照片。35年了,当年脚下那一片水域,早已沧海变桑田,就连1984年“海上世界”的明华轮,也从“在水中央”变身陆上舟了。几十年来,向滩涂要地,向大海要地,蛇口填出来的土地,远远超过了35年前老蛇口镇的总面积。

如今“再造新蛇口”时间过半,效果卓然。再有两三年,设计博物馆进驻,双玺花园入伙,15公里滨海长廊全线贯通,邮轮母港建成,“海上世界”滨海娱乐中心全面开业,到那时,一个宜居宜行、宜家宜室,集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区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新蛇口社区就是我们的明天!

猜你喜欢

蛇口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蛇口,梦开始的地方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蛇口精神”奠基者——袁庚(二)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转型升级 十年磨一剑
——记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
蛇口太子湾将崛起世界级邮轮母港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深圳学人
深圳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