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我的家乡,却是我的主场
2014-10-21
相遇那年,我 23岁。如今,我已奔四,他年方 29岁,风华正茂,每天平均睡 5.8小时,年均收入 12.8万。他不是我的小情人,我也不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他是我生活的城市,他的名字叫深圳(官方数据说深圳人均 29岁)。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哪里是你的家乡?你希望每天早上在哪个城市醒来?
2000年,我刚学会用 QQ,一网友问我在哪里上班,我说在广东。他央求“再缩小点”。隔了一下,他补充:“千万别告诉我你在东莞啊。”我当年正是在东莞一个贸易公司上班。后来,我才知道,今年更加深刻地知道,原来东莞在全国人民心里口碑不大好。2006年,我在北京一家杂志社上班,社里有个男孩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一直跟我们说他家是北京近郊的,后来前台帮他订票才知道,他家是河北的。2007年,我到深圳上班,当时想找个离杂志社近点儿的房子,一个在深圳待了很多年的姐们告诫我:”原来,下沙是个敏感词。现在,我依然住在下沙的花好园,
“你千万别住下沙啊。不曾见到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只见众多跟我一样早出晚归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中的沈光蕙说,嫁去屯门太不光彩了,至少也要嫁去跑马地。深圳的女人常说,无论怎样,也要把家安在关内。虽然深圳已经拆除了布吉关、梅林关和南头关多年,可是人们心里那道关依然还在。
上大学时,喜欢我的男孩说我神似《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郭燕”,常常给我唱《千万次地问》: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当时我以为这是首纯粹的情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后来,有一天我南漂到了深圳,在昏天暗地暴雨如注的台风季,看完了《北京人在纽约》才明白,歌曲里让人又爱又痛的“你”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个城市。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让人又痛又爱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恰如奥黛丽·赫本的罗马、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西贡、三毛的撒哈拉,以及邓丽君的清迈。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深圳住了 8年。说不上刻骨铭心爱恨情仇,然而,就像一场不知不觉水到渠成的恋爱,他已经变成我事实上的“爱人”,变成我生命中名副其实的主场。虽然我一直想要离开他,可是每次就算小别,都忍不住会想念这里的蓝天白云、花红叶绿、早茶宵夜。
有人说,一座城市令你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让我们投入了时间和感情的城市,都是我们心灵的家乡。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我问女儿,是想去北京外婆家,还是要回四川奶奶那里?她说“我要回深圳”。在我心里,四川是我的家乡。在女儿心里,妈妈在的地方才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