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2014-10-20沈跃春
沈跃春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区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不仅是构成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因此,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应该从创新社区治理入手。
创新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那么,在国家治理语境下如何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呢?笔者认为,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实现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飞跃,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创新社区党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这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社区党建是社区建设的政治保证。创新社区党建,必须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健全和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完善社区党建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构建分类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社区党建管理体制,保证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支持条件。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设置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按照“便于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要求,在社区下辖的居民区设立党支部,在党员集中居住的楼栋建立党小组,在社区设立网格党小组,形成社区党总支(支部)、居民区党支部、功能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网格党小组的多级组织网络。要适应党的工作向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延伸的趋势,扩大驻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按照社区“两委”工作规则,建立健全党组织学习、班子成员谈心、党务公开等配套制度,规范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开展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创建活动,促进社区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主要负责社区党建工作,并牵头研究、协调社区重大事项,统筹、组织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必须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在明确社区各类组织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社区组织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公共)服务机构承载,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社区“两委”议事协调机制,改进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通过支持社区居委会充分行使自治责权来落实党的任务,通过支持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来赢得群众拥护,通过支持社区各类组织参与服务管理来体现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体系,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提升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社区居委会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依法协助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要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搞好服务,定期开展民情恳谈,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建立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机制,鼓励流动党员到社区参与组织生活,大力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和服务活动。
二、构建社区治理五大体系,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需求。当前,我们必须从各地社区建设实际出发,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社区治理公共价值体系。文化是社区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精神纽带。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塑造社区精神,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渗透到具有实践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鲜活引人的社区教育、社区宣传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表现手段,推动严肃、深奥的价值理论大众化、普及化。以培养文明新风、满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学精神、形成社区治理公共价值体系为目标,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加快构建社区治理公共价值体系。改善社区的文体设施条件,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项目,增加社区的图书藏书量,满足居民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和终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要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完备的省、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坚持均等性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体市民群众均等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健全社区治理扁平化组织体系。按照理顺关系、完善结构、提高效能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从推进职能扁平化入手,深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创新社区治理体制。通过调整街道职能、完善社区功能,逐步建立区直接管理与服务社区的工作体制。街道负责辖区内综合管理和协调落实工作,引导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县(区)级部门负责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工作,对口社区开展服务管理,接受街道、社区监督评议。社区在街道和区级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承办直接为居民服务事项。尽量减少街道承担的程序性复核、数据汇总、材料转送等工作环节。完善省、市、区、街道、社区协调联动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强化信息支撑,提高工作效能。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人随事迁,调整街道职能配置,优化街道机构设置,精简街道工作人员;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提升社区居民依法自治水平。endprint
探索社区治理多元化,规范社区治理民主化协商体系。适应社区多元化合作治理的需要,实现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治理方式多元化以及社区治理结构多元化。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构建一个涵括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的社区治理共同体,采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协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区公共利益,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一是完善社区议事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协商议事范围,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符合群众意愿。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推动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二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对社区治理的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社区事务监督指挥体系,推进各级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对接、工作力量对接和业务流程对接,逐步实现信息平台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网上调度,形成“一个部门公务员对应若干社区网格责任人”的工作格局。三是推进社区治理民主协商。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基层民主协商,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市、县(区)两级部门的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稳定等重要情况,应及时向街道、社区通报,街道负责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社区负责做好宣传教育、信息收集、接受申请和协调群众等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拓展社区治理平等化参与体系。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素质与能力;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区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保障社区居民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有效性;规范参与行为,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化水平;创造平等化的利益表达格局,通过制度安排,畅通群众利益的表达渠道,落实不同利益主体拥有平等利益表达权利,完善社区居民利益表达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健全社区公共政策的居民参与机制,确保民意在社区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激励促进更多社区居民平等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使居民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社区治理和决策活动之中,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被尊重,个人价值得到肯定,享受到参与社会治理的乐趣与成就。
加强社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治理规范化制度体系。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使社区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重新修订社区治理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社区治理规范化制度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扩大有序参与。加快完善发展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稳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发展院落(楼宇、门栋)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创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参与社区管理的条件,拓宽利用社区媒体、互联网络、移动设备等参与渠道。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激发培育公民的共同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培育社区信任网络和体系,形成良好的社区规范。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推行社区目标治理考核制度,将社区日常涉及的计生、民政、卫生、信访、安全等重点工作细化,建立社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细则,规范社区治理工作,使考核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激发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
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对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这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社区服务水平,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社区治理是行政管理服务和群众性自治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共治”属性。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型,切实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作风。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功能,剥离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使其集中精力组织居民自治。针对当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着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把管理权细化到小区、院落、楼栋,还权给居民小组、院落管理委员会、楼栋自治小组,真正实现由全能型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培育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构建多元化的社区组织体系。加强社区组织的培育,构建包括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基层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组织体系,明确各类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实现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要采取切实措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各社区组织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与决策,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必须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治理主要依托社区服务来推进实施。社区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必须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将社区打造成集就业、社会救助、安全、科教文体、社会保障、卫生和计生、流动人口、为老服务、党员服务等为民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区服务设施使用效率,提高服务项目的普惠性,提高社区服务的便捷性。当前,尤其要建立起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孤、寡、老、残等特殊人群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等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要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衔接,指导社区开发自治服务项目,鼓励市场化服务进社区。培育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加强直接对口社区工作的指导,开展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机关公务员到社区挂职和结对联系社区制度。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必须优化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六位一体”的社区多维联动工作机制,推行分片包块、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等做法,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实现服务领域、服务人群“两个全覆盖”。创新监督考评机制。包括完善社区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党务、居务、财务、服务等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社区服务项目动态监督机制。充分运用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探索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职能部门、责任单位进行在线直接监督,全过程记录各级各部门服务流程和服务质效,监察情况定期通报。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对社区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或项目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目标管理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有序开展社区居民对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工作情况的评议,对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情况的监督,切实维护居民民主权利与合法权益。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