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现代诗歌鉴赏的切入口
2014-10-20王霆
王霆
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侧重于整体感悟、品味诗意诗情诗韵。诗人王家新说:“诗意的呈现,尤其是诗歌可能性的呈现,总是伴随着对某种难度——有时甚至是一种‘看不见的难度——的克服。”因此,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也常常困难重重。想要有效地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找准鉴赏的切入点最为关键。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切入。诗题往往是对诗歌内容最高度的概括,是诗人情感的浓缩。从诗歌的题目切入进行鉴赏,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脉络。在《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诗题中的“记忆”是全诗的关键词。“记忆”一词表明,诗歌里呈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思并非发生在写作的正在进行时,而是属于过去的某一天。诗题中的“深夜”是记忆的内容,或者说是记忆的背景。对“一个深夜”有着刻骨铭心的“記忆”,可见诗人是清醒着的,正如诗歌结尾所说的那样:“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一个”表明了这个“深夜”的独特性,而“深夜”这一意象,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并不鲜见,它常常与“黎明”对应,成为一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的象征。联系作者写作这首诗的年代,我们就不难发现“黑夜”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日寇侵略的黑暗之中。通过对诗题的思考和鉴赏,诗歌的主旨便呼之欲出了。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切入。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蕴,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鉴赏现代诗歌,要善于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一个深夜的记忆》语言精练含蓄,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例如,诗歌开篇的第一句“月光流进门槛”的“流”字,化静为动,以静态画面的动感来衬托诗人内心流动的情思。又如诗的最后一节,“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正是因为现实像山影般黑暗,所以作者更渴望光明的到来;“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是“划过”的意思,使星星的运动更加流畅,充满动感。
再次,从诗歌的意象切入。现代诗歌的意象有朦胧美的特征。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时,应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从而感受诗境,体会诗情。在《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先后出现的意象有: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等。尤其是诗的第二节,诗人将“风”“月亮”“我”“黎明”等意象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做到了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而那“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还使“深夜”具有了一种行进的动态感:随着夜的加深,黎明将不可抗拒地到来。关于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曾卓则认为:“我”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最后,从比较中切入。任何诗歌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首诗歌几乎都能找到与之互文的文本。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要善于将要鉴赏的诗歌与互文文本联系起来,利用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启发思维,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很容易使人想到李白的《静夜思》。诗中的“我”和李白既一样,又不一样。一样是因为“我”既和李白一样在深夜里失眠,也和李白一样对“月光”产生了误解。不一样是因为李白是因为思乡失眠,而“我”则是因为中国的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而失眠。李白怀疑“月光”为“地上霜”,给人孤寂凄冷之感,顿生思乡之情,而“我”把月光当成“阳光”,则表现了“我”对光明的渴望。无论怎样,李白的“静夜”和诗人的“深夜”,都给我们诗化了一个现实的困境,都能使人窥见诗人内心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