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策略
2014-10-20刘静
作者简介:刘静(1978—),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学。随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摆在德育学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我抓住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事例,处处挖掘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采取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中蕴含的德育哲理,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德育不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自身的锤炼是可以提升修为的,从而大大提升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以下三个策略。
1道德榜样身边化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术性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劳动者。这里的“品德高尚”,是道德培养的标准,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却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中职学生。那么,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呢?
笔者从树立道德榜样做起,用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来教育学生。平时,社会上树立的道德模范、感动人物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于是,我把道德榜样的范围缩小了一些,从向身边的道德榜样学习做起,让学生发现原来榜样就在身边,只是榜样身上的优点没有被自己发现而已。
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爱岗敬业”之前,我有意识地跟随学生进入学校实验实习室和实习车间,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中发现有一些按照职业工作者的身份来要求自我的学生,他们认真、细心,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规范操作,按实习章程谨慎办事。我就用相机把这些学生的工作状态拍摄下来,然后制成幻灯片,在讲授“爱岗敬业”时加以展示。其他学生看着模范学生真实的实习照片,是从心底里佩服这些学生的,并且意识到只要对自身严格要求,人人可以成为道德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学生明白原来榜样随处可见,人人可为榜样,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努力程度不同而已。
2道德涵养点滴化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身边的小事。中职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高尚品德的养成是从小事抓起的,德育学科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应义不容辞地履行其义务。于是,我强调“小事非小”“细节决定成败”等道理,教育学生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例如,上课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一旦发现学生有迟到现象时,我就想办法查清学生迟到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3教学内容浅显化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性的说教和抽象性的论述,这些内容在学生心中即“高大全”“假大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根本无法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或道德困惑,因此,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再者,德育教材更新的滞后性,教学内容与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脱节,加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致使教学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空谈。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重新分类整理,引进了时代感强的教学案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像《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其法律知识点过多、过细,难度偏大,教师把握起来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学生了。对此,我改革教学模式,取舍教学内容,明确哪些内容是必修,哪些内容是选修,哪些内容应摒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精细化、浅显化。
例如,在讲“犯罪的内涵”时,我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例”:2002年6月凌晨,两个14岁的少年在进入蓝极速网吧时受阻,因为门前写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于是,他们怀恨在心,对经常在一起玩的17岁“姐姐”陈某说:“我们去烧网吧。”陈某说,“小心点”,并给了他们5块钱。两个“弟弟”用这些钱买了1升汽油,趁没人的时候点燃了网吧门口的红地毯,25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针对此案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问题: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为什么特别喜欢上网?网络上有虚幻、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吗?这些信息对青少年有哪些危害?②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朋友有困难时,该怎么办?③案例中两个14岁的“弟弟”和17岁的“姐姐”,谁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你判定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们对网络有了新的认识,对法律的威严与公平有了新的理解,对平时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