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曰”说起(五)
2014-10-20杨洋
杨洋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礼仪之邦,关于孝顺有很多流传千古的佳话,在许多传统经典著作中,也有对“孝”的论述。《论语》中就记载了许多孔子和别人的对话,一起讨论什么是“孝顺”,怎么做才算是孝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两段话的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对孝顺的做法态度很明确:其一,不要违背礼仪;其二,要尽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保障;其三,对家长要和颜悦色,即使儿女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3个层面的问题。
人们有时愿意把笑脸给陌生人,而和亲人讲伤感情的话。不懂事的孩子有时会和父母顶嘴吵架,而同刚认识不到两小时的人讲心里话,这就违背了最起码的礼仪。家长朋友应该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灌输一种思想,父母因为爱孩子而宽恕他的过错,但不代表孩子可以没有底线地对待家长。孩子第一次冒犯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告诉孩子不尊重长辈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自己不舍得花的钱,舍得给孩子花,每家的父母都会尽己所能,把最好的条件提供给子女。等子女长大成人,有能力时候,就是他们“反哺”的时候了。虽说“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但是,做子女的要以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己任,这也是许多做子女的奋斗的原动力。
物质上的富足,会让父母十分欣慰。然而,这不是终极目标,顺心是家长最大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懂得越来越多,各种顶撞是最伤父母心的。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明白,顺境下的服从是乖巧,逆境下的服从才是孝顺。当“代沟”出现的时候,是恭听长辈的教诲,还是自以为是、坚持己见?家长花钱供孩子读书,广博的见识不是用来和家长争执的利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孝顺。
家长朋友们,请在带领孩子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时候,在同孩子一起学习“香九龄,能温席”贤孝经典的时候,能告诉孩子真正的孝顺,当如孔夫子所言——“无违”、“色难”,这是当今社会最应该被珍惜的品质,是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的中华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