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价值向度论析

2014-10-20令小雄

桂海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价值

令小雄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的发展史。唯物史观必然是群众史观,群众是历史本位、本体,是实践主体,相信群众就是尊重历史。政党正义、政党价值的本质是发挥为民效用。群众路线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现代社会的价值保证与时代要求。怎样看待群众就是怎样认识自己,党员干部从群众雪亮的眼睛中发现自我,融入群众才能走好群众路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价值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5-0071-05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生命线与执政法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价值取向上的根本路线,也是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高度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与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群众路线谱写着人民伟大的愿景,为托起中国梦凝心聚力,定舵扬帆。

一、群众路线引导现代政治价值取向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价值向度

“群众”二字重于泰山,是国之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习近平也强调指出,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保持群众路线常态化与长效化,如此才能有效克服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观作为我党政治价值或“政治营养”渗透贯穿在党员干部的“心动”和行动中。当前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改进作风、破解“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效破除利益格局固化、打破垄断的藩篱,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为社会的健康良性状态注入正能量。群众路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为推进改革保驾护航。

(二)群众路线会通现代政治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现代政治价值的取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生命线,现代政治正当性的根源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答应和满意。群众路线贯通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的现代人权的政治价值诉求,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治理念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由“前民主”阶段走向民主社会阶段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这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开放“时间观”。民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群众路线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价值共构与根本保证。群众路线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历“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群众路线所代表的实践主体是马克思主义预设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走向的关键能动力量。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更高的价值定位与要求。现代社会包含着一种价值的觉醒或自觉,群众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高度来反思这一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群众路线从现代社会的价值共构的层面来认知,关于“现代”的解释,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西方思想史研究中,“现代”表明西方从中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从神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也说明“现代”是价值追求的开拓程度与生产力解放的标志,从神学的松绑解放中发现了“人学”,这具有人类学历史进程的标志性意义。首次使用“现代化”一词表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特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高度表达和生动体现,群众路线筑牢,奠定了党的正当性基础,这从现代政党价值来说具有先进性和崇高性。政党正义是一个正当性价值表达。政党价值的本质是为民效用。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是每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的价值选择,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上作出正确的回答。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现代政治理念也属于科学发展的价值范畴,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精神,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群众路线助推提升了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现代政治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发展体系,是一个向未来敞开的“新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的生存与奋斗意义统统纳入这个群众路线所代表的时代价值和未来目标之中。群众路线蕴含的新的历史特征提升了现代政治价值的内涵与高度。

(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取向

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群众观是个历史范畴,“群众”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被当作为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或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中获得新的历史定位。在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与开展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不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而且群众观也体现个体自我的生命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从群众的眼睛中看见自己、深刻认识自己。鱼水深情,鱼儿离不开水,反过来说,水可以离开鱼,这个意思是告诫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而不是绕着群众走。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同一的,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观与以人为本、或传统民本思想是融通的,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联系近代史从落后挨打“爬着”的屈辱血泪史——到“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到“富起来”(改革开放)——到“强起来”(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我国近代史是一部群众的觉悟史,现代史则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史。笔者觉得当前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道路自信表达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理论自信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制度保障。联系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回顾与反思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经跨越近五百年的历史,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决不当李自成”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时的自醒与铮言,警钟长鸣。苏共在只有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党员激增到2000万的时候,却发生苏联的解体与苏共的垮台,其根源就在于忘了“我是谁”、“为了谁”,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弃了为民立命、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1949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为民务实清廉彰显了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

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3]。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毛泽东是靠“三论”起家的,即群众论、实践论、矛盾论。相信群众就是尊重历史。群众是历史本位、本体,是实践主体。群众需求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求干部带头示范。身教重于言教,群众心中一杆称,称出了为民的份量和实在的真情感动。对待群众不能“扎势”。“扎势”是群众语言,用来揶揄写照那些派头足、架子大、装腔作势、有势无实的干部在群众面前“抖威风”。孔子极为重视自觉反省、自我批评,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则肯定“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乐于服务群众并接受群众监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态度真诚,加强引导,讲究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此,党员干部受到的教育实践活动,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或直观形式将“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结合起来,有效达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干群关系的真正良性转化、主客体互化达到“主体间性”,教育干部和教育感染群众统一起来。群众是真实的、鲜活的,群众路线是有温度的,要与群众交流、交心,群众才会“上心”。以走群众路线、听群众意见、解群众困惑、提群众士气、帮群众发展为工作路径,如此有效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做到敬民、亲民、利民、靠民、护民。群众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群众路线是社会和谐的生命线。对此,刘少奇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必须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才能巩固”。群众路线是人类学的实践高度,具有全球伦理的正能量,是科学决策与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驱动能。

二、群众路线凝聚现代文化价值认同

(一)群众路线提升了文化自觉

从人文学科而言,现代价值更主要体现在内在精神气质的变迁方面。马克斯·韦伯从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分离角度出发来理解现代价值。这种分离构成科学、道德与艺术三个自律的范围,展现为真理、规范的正义、真实性与美。由此形成了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价值实践问题。现代文化价值的职业化趋向使社会的认知体系和实践行为分别形成了三个内在结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启蒙主义哲学家相信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社会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对现代价值的反思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主题。

群众路线的价值认同通透了文化的真善美集合,文化的本质是化人。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徕之,既来之则安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投射的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就是对真善美的现代价值的高度反映,把群众路线上升到国家的根本路线的层面来践行。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5]而这个根本的组织路线就是群众路线。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激发民族团结的力量、凝聚文化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力量。

(二)群众路线透示的“三观”向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习近平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笔者体会到“严和实”结合起来包含了如何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照镜子正衣冠从严要求自己,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洗澡治病触及灵魂、解除顽瘴痼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核心导向是价值立场。首当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己观”,即个体与群体或群众的关系。我们经常讲“待人接物”,这里面包含到待人——“人我观”(人与人的关系),“己物观”(人与物的关系),延伸自我价值判断:即如何认识自己与群体(或群众)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那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链接点何在?简言之,就是为民。个体能力的发挥与群众力量的内合,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得到说明。

融入群众才能走好群众路线。由此导向一个人生态度或价值观反思:从群众观、群众路线来反向思辩,群己关系(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群或群众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投射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这里面推导出怎样看待群众就是怎样看待自己,从群众雪亮的眼睛中发现自我。从“群己关系”投射出自我同一性,或说“看到了自己”。“认识你自己”也是刻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箴言,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问: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给别人提建议。”联系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在开展“听取意见,查摆问题”环节里如何给领导提意见建议综合考验着下属的政治勇气及艺术魄力。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智者是因为“他知道他不知道”。而有些单位领导往往表现出“他知道‘他知道”。没有谦虚甚或谦卑的态度将会导致盲目自大,以致工作武断独断,拍脑袋决策频发。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只有认识到自己是渺小的、有限的,群众是伟大的,认识论的转变有效促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认识自己是自我修行的必要前提和过程,也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员从党性而言是身份认同,同时从具象也是群众概念中的一分子,这双重融合是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的对接。这里就将“我是谁”和“群众是谁”统一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抽象的群众范畴与具象的鲜活的群众相结合,认清群众路线中的“群众”,群众是你我他,不能盲目将自己抽离出来、生硬站在对立面看待群众路线和群众问题,党员干部也是来自咱老百姓和人民群众,这是身份认同的原点,也不能让“老虎苍蝇”冒充群众、潜伏下来危害群众。要“学”群众,拜群众为师;要“懂”群众,懂其所为,“想”其所想,把自己融入群众,把群众当朋友;要敬畏群众,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以群众为天,群众利益无小事,“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要站稳立场、忠于群众。这个“忠”字,达到心魂的“心之中”的合理合情位序,就是讲奉献,为人民服务,守土有责、守心尽责,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群众路线蕴含民族价值的现代认同

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认同提升到政党政治高度概括就是群众路线向度,这是民族文化的丰厚精华,毛泽东充分地认识到依靠发动群众来取得政权的胜利这一问题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传统内涵,为民是永远不变的宗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深刻意义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践行层面就是依靠群众路线的展开和立足国情的独立自主方略运行。群众路线作为“活的灵魂”是现代文化认同的精髓,群众路线一定要上升到人类学的价值层面来认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才会拓展全球伦理视野。

群众路线是对民族精神认同的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就是君子健行有为、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命脉成就了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五千年来唯一绵延不绝的文化认同体,“厚德和合”转化为“铁肩担道义”为民请命的历史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容乃大的“龙文化”特质气象万千、神龙在天,却质朴有为,敬德保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天道”中体验践行“人道”的仁德大行,大化流行,赞天地之化育,民本思想逻辑转化成为我们党的政治生命线——群众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6]民本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历程。大公无私、厚爱仁政思想是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中淬炼提升“以人为本”的群众观,群众路线托举推动着党的事业向前发展。联系历史,每到危亡之际、大厦将倾之时,中华民族的脊梁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支撑起新局面,民族精神屹立不倒。

刘少奇于1945年在关于七大党章修改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表述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并强调指出“我们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7]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简则约、约则百善俱兴。群众路线内蕴民族精神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承,俭以养德。对消费时代膨胀的物欲迷阵是一剂解药,引导社会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群众路线塑造了团结有为,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新型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公正、友善、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展现。求真务实的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群众路线导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群众路线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群众路线为载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是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但是,这几个层面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而形成的主体的同一性规定了不同层面之目标的有机统一性,也规定了践行措施和实现路径的根本一致性。我们在这里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诉求和理想,另一方面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一切宣传教育,其目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三、群众路线蕴涵现代社会价值共构

(一)群众路线凝聚着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秩序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发展和效率的源泉。公平是人的首要价值和权利,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群众路线助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群众路线”和“中国梦”的接合点,也是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健全社会公平流动制度,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价值支撑力所在。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公正(公平)是最大的动力。”[8]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毛泽东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追求为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实现途径。群众路线的内生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还梦于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国梦与“我的梦”融通与共,互育提升。

平等的价值观在中西方现代社会具有全球伦理的实践意义,中国传统中平等观在等级制的夹缝中链接在民本思想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融合进中国传统社会的义礼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和”生成转化为当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包容”等社会价值理念。如“自由”的理念虽然在群体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未主导现世价值,但是道家的“逍遥”和儒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阐发了一种旷达的自由人生境界和“极高明而道中庸”心性修为,二者是从本体论和道德践履的层面表达了一种“自由”的“和实力”价值体验,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一种和谐有序。群众路线最终伦理导向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社会价值发展的总体指向。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战略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党员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根本利益的保障和有效联系。

(二)群众路线与国家治理的价值共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治理模式的变迁投射出执政理念的调控,从传统的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其中涉及到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尊重人民群众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参与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是新的治理模式的核心。新型治理模式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公共政策决策、执行、评估及权力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会治理就是做好人的管理和服务。政府应当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转变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做好各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由“管”到“治”的理念变迁表征了社会治理是一个宏大开放的科学化系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走群众路线。其一字之差强调了“社会治理”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主体构成,多元参与。主体的范畴从政府延伸到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作为重要主体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推进民主治理,将群众在利益表达、政策制定与评价及监督等问题中的主体参与地位予以坐实。这是现阶段创新治理模式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的根本要求。工具理性价值在现代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成为现代“文明人”的同时正在经受着一种社会阶层分化固化的“黏性集体焦灼”,利益集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阻碍力演变成为“难啃的骨头”,市民社会边缘化,实用主义的物化效应夸张式突变,在社会的传统道义和物欲的“钟摆理论”中社会价值理念游弋。“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接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引中融入代当社会发展的价值实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治理”是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治理”要体现四个统一: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常规管理与非常规管理(应急管理)的统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现代治理体系里面,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属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转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执政、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治理结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会有所不同。群众路线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先进性,包括对其他价值观的引领性、包容性、共契性,以形成普遍共识和共同信念,是一个重要载体和环节。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群众路线为导向,结合实情着力于社会制度和法治的建设,以法律和制度作为化解不同主体间矛盾的具体方式和社会公正的基本保障,也作为人们价值判断的共同标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中“学习教育”属于价值引导的范畴,是“倡导说服”的工作,法律和制度则属于不能违反的社会规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链接融入各种社会制度和规范之中,又依托践行群众路线维护这些制度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德治氛围与和谐秩序,托起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30.

[3]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8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4.

[8]李 岳.公正是最大的动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

责任编辑 何成学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价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