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2014-10-18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

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脑电射手本体

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

1 前言

本体感觉的定义最初由Charles Bell提出,他将本体感觉作为感、知觉和运动的根本结构基础,而现代更多的学者将本体感觉作为衡量肌肉运动知觉和关节位置觉的特殊变量[32]。1977年,Roland等人[28]将本体感觉定义为身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感觉,主要是对身体空间位置和用力大小的判断。本体感觉一般由机械性刺激而产生,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皮肤中。本体感觉不仅是外周感觉神经输入,还包含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命令的输出机制[13]。本体感觉一般通过测量关节位置觉和肢体运动觉来评定,早在100多年前,Goldscheider[17]就系统地测量和对比了关节角度旋转的最小差别阈限。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否通过改善本体感觉功能来提高运动成绩,尚缺乏充足的实验证据。由于本体感觉的不明确性,在运动中往往被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所掩盖,但事实上,它对技能形成有很大影响。只有本体感觉功能提高,才能促进动作技能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本体感觉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被动运动所产生的本体感觉方面,旨在测量肌梭传入神经选择性映射的准确性[9,23,24,29]。 力竭运动引起的疲劳是导致肌肉损伤的诱因,疲劳时重心超出肌肉能够支撑的范围,需要激活稳定肌(stabilizing muscle)来矫正重心的偏离以恢复正常姿势[26],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进而预防损伤的发生。另外,本体感觉训练能够在不同的运动中极大程度地增强运动员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的增强是较大力量输出的基础[16,22]。

本体感觉训练有利于损伤康复和预防损伤发生,也有利于技能提高和力量训练,但是,何种方式的训练能够提高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差异是否影响运动成绩,对哪些项目影响尤其显著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本体感觉评定方法——重量差别阈限法,研究不同人群本体感觉的差异和本体感觉与射击成绩的相关性,并用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实验来探讨造成本体感觉差异的原因和完成本体感觉任务时的神经机制。

2 实验设计

2.1 行为实验

2.1.1 实验对象

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大二学生32人,体育专业大二学生91人,江西省武警总队优秀射手78人,总计201人。所有受试者都是男性,右利手(表1)。

表1 本研究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D)

表1 本研究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D)

n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体育学院大学生91 21.62±0.57 177.0±6.57 69.42±6.80武警部队优秀射手 78 22.84±1.32 175.1±4.84 63.74±4.69软件学院大学生32 21.53±0.48 173.8±4.37 67.93±6.31

2.1.2 实验器材

组合钩码15盒(深圳市浪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金属挂环10个,眼罩1个,带扶手的靠背椅1把。

2.1.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恒定刺激法测定被试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用150g重量作为标准刺激,以120~180g中的7个重量间隔为10 g的重量作为比较刺激,测试位置为右手食指第一关节处。利用直线内插法求出每个人的重量差别阈限的上限(DLu)、下限(DLl)和绝对阈限(DL)。实验数据用D表示,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采集的重量差别的上限、下限和绝对阈限进行三种人群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

在参与测定重量差别阈限的江西省武警总队优秀射手78人中,选取16名射手,进行为期80天的训练跟踪,统计了4个射击项目5个类别的射击成绩,分别为手枪部位、手枪胸环、步枪、狙击枪和机枪射击。用绝对差别阈限的值来表示本体感觉能力,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本体感觉与射击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2.2 脑电实验

2.2.1 实验对象

在不同人群本体感觉差异性研究的实验对象中,从体育专业大学生中挑选出12名本体感觉最好的,从软件学院大学生中挑选出12名本体感觉最差的。这24名健康大学生均为男性,右利手,无家族心理病史。事先告知受试者实验操作过程,并给予一定报酬,均自愿参与脑电实验。本体感觉优异的12名同学重量差别阈限均值为5.2,范围(3~6);本体感觉较差的12名同学重量差别阈限均值为16.7,范围(11~21.5)。

2.2.2 实验设施与程序

采用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128导脑诱发电位仪(SynAmps放大器)以及64导电极帽采集脑电数据,参照10-10国际脑电记录系统安放电极。实验环境保持干燥,隔音,光线柔和,室温稳定清爽。脑电数据收集时采用位于Cz和CPz之间头顶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前额接地,同时,在左眼记录垂直眼电(VEOG),两眼外侧记录水平眼电(HEOG)。脑电采集的采样为 A/D采样,采样率为1000Hz,放大倍数为1000倍,带宽为0.05~100Hz,脑电数据收集时头皮电阻小于5kΩ。

实验前受试者先阅读脑电实验协议书,同意后签字。受试者来到实验室后用洗发水洗头,吹风机吹干,等受试者头发至常温时进行实验。由主试给受试者戴好电极帽,并告诉受试者不要紧张,放松,尽量不要动。让受试者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戴上眼罩,伸出右手,搭在椅子扶手上,做几次深呼吸,全身放松,去感受给予的本体感觉刺激。

2.2.3 Oddball实验范式及数据处理

刺激呈现的方式与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相同,该范式以40g的刺激为靶刺激,100g刺激作为非靶刺激,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的比例为1∶3。刺激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皆为800~1200ms,靶刺激出现时要求受试者按“1”号键,呈现非靶刺激时不按键(图1)。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验重复1次,每轮各120次刺激,40g和100g重物刺激分别为60次和180次。中间休息2min,每一轮用时约8min,实验时间约18min。

图1 本研究Oddball范式流程图Figure 1.Flow Chart of the Oddball Paradigm

逐段检查记录的EEG数据,去除有明显伪迹的数据段,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去除眼动影响,以刺激前200ms和刺激后1500ms的时程进行脑电数据分段,然后,以不同重量的刺激为信号进行分类叠加后平均,得到不同条件下的ERP。所有脑电数据用Scan 4.3软件离线分析,分析以下10个导联点:FP1、FPz、F7、F5、FT7、FCz、C1、Cz、P1和 Pz[11]。

用SPSS 18.0软件对脑电成分的波幅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刺激类型、体觉差异和导联点对脑电成分的影响;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体觉差异的两组在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呈现时产生脑电成分的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人群本体重量差别阈限测量结果

为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武警优秀射手和软件学院大学生之间重量差别阈限差异,对测量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武警部队优秀射手和软件学院大学生之间,重量差别阈限的上限没有显著性差异,下限和绝对阈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多重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武警部队优秀射手之间不仅重量差别阈限上限没有显著性差异,下限和绝对阈限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软件学院大学生与体育学院大学生之间,重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和绝对阈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软件学院大学生与武警部队优秀射手之间重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和绝对阈限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2 重量差别阈限与射击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为研究本体感觉是否影响射击成绩,用重量差别的绝对阈限值(DL)作为评定本体感觉的标准,与射击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本体感觉和手枪部位靶射击成绩、机枪射击成绩显著相关(表3)。

表2 本研究不同人群之间重量差别阈限比较一览表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oprioception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roups (D)

表2 本研究不同人群之间重量差别阈限比较一览表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oprioception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roups (D)

注: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武警部队优秀射手相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体育专业大学生(n=91) 武警优秀射手(n=78) 软件学院大学生(n=32) F sig.DLu 159.15±5.79 158.51±6.01 160.25±8.53 0.853 0.428 DLl 139.82±6.34 137.94±7.90 132.47±6.63**## 12.958 0.000 DL 9.64±4.17 10.29±5.30 13.81±5.49**##8.950 0.000

表3 本研究重量差别阈限与射击成绩的相关性检验一览表Table 3 The Correlativity Test between Weight Differential Threshold and Shooting Performance

3.3 脑电波形比较

靶刺激(40g)下的两组不同人群脑电波波形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非靶刺激(100g)下不同人群脑电波形比较结果如图3所示。

3.4 脑电成分的波幅比较

为研究刺激类型、体觉差异和导联点三因素对脑电成分的影响,对脑电成分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4),体觉差异对脑电N100、P180和N250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对N100和N250,对晚期成分P300没有显著性影响(F=1.657,P=0.199)。晚期成分P300对刺激类型非常敏感,不同导联点对所有脑电成分均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还发现这三种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非常微弱。

图2 本研究靶刺激(40g)下本体感觉不同的两组人群脑电波形图Figure 2.The Waveform of Individual PERP Averages on Target Stimulus(40g)in the Oddball Paradigme

图3 本研究Oddball范式中非靶刺激(100g)下本体感觉不同的两组人群脑电波形图Figure 3.The Waveform of Individual PERP Averages on Non-target Stimulus(100g)in the Oddball Paradigme

表4 本研究脑电成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Table 4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EEG Components of Variance

为研究本体感觉差异对脑电成分的影响,对本体感觉存在差异两组的脑电成分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所示,在Oddball范式中,结合波形图可以看出,体觉优异组能够诱导出明显的N100和N250成分,并且具有位置差异,在额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区比较明显,在顶枕区变得模糊。

靶刺激和非靶刺激诱发的脑电波呈现明显差异,尤其是中期成分P180和晚成分P300。靶刺激所诱发的早期成分并不是非常明显;在中央前回的中线FCz点、中央区、顶区和顶枕,靶刺激能够在本体感觉优异的人群中诱发出明显的中期成分P180和N250,并且对所有人群在中央区和顶区(C1、Cz、P1、Pz)都能诱发出波幅非常高(约10μv)的P300成分。在中央前回的FCz点、中央区、顶区和顶枕,非靶刺激在体感优异组诱发出的P300成分的波幅要明显大于体感较差组。

表5 本研究Oddball范式中不同人群在不同刺激下诱发脑电成分的波幅比较一览表Table 5 Amplitudes of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Stimuli of Different Groups in Oddball Paradigm(D)

表5 本研究Oddball范式中不同人群在不同刺激下诱发脑电成分的波幅比较一览表Table 5 Amplitudes of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Stimuli of Different Groups in Oddball Paradigm(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导联 靶刺激(40g) 非靶刺激(100g)体感优异组波幅(μv) 体感较差组波幅(μv) 体感优异组波幅(μv) 体感较差组波幅(μv)N100 FP1 -1.18±3.51 1.52±3.98 -1.43±1.94 -0.15±3.20 FPz -0.45±2.40 2.29±5.03 -1.18±1.30 -0.15±4.60 F7 -0.65±1.84 1.16±3.67 -1.64±1.05 -0.37±2.30 F5 -0.82±2.23 1.48±3.36 -1.72±1.41 0.04±2.51 FT7 -0.8±1.58 0.62±3.41 -1.38±1.10 -0.25±2.02 FCz 0.61±2.08 2.85±4.98 -0.34±1.36 1.58±3.54 C1 1.96±1.95 3.1±4.93 0.45±1.74 1.92±2.93 Cz 2.06±2.18 2.36±4.41 0.77±1.81 1.51±3.13 P1 2.34±3.24 2.83±3.93 0.63±1.77 1.78±2.49 Pz 2.63±3.60 3.43±4.15 0.35±2.01 2.04±2.88 P180 FP1 0.75±5.59 2.72±4.36 0.22±2.96 1.67±3.24 FPz 1.43±4.08 2.95±5.76 0.22±2.23 1.57±5.10 F7 1.36±2.82 2.97±3.34 0.36±1.72 1.57±2.65 F5 1.12±3.43 3.59±2.59 0.27±2.68 2.48±2.58 FT7 1.49±2.57 1.97±3.28 0.79±1.53 1.26±2.10 FCz 4.49±3.18 6.52±4.98 3.25±2.18 4.77±3.32 C1 5.91±2.09 7.32±5.21 4.2±2.32 4.9±2.99 Cz 6.18±2.35 5.95±5.6 4.75±2.42 4.18±3.74 P1 5.61±2.84 6.81±5.06 3.85±2.14 3.75±3.11 Pz 6.17±2.66 7.46±5.22 3.86±2.43 4.18±3.37 N250 FP1 -2.08±5.48 1.68±5.16 -2.57±3.62 0.77±2.79*FPz -1.22±3.44 2.33±5.58 -2.33±2.28 0.76±4.30 F7 -1.22±2.09 1.96±3.93* -2.02±1.44 0.5±2.52*F5 -1.14±2.22 2.47±3.38* -1.87±1.93 1.43±2.22**FT7 -0.86±2.35 1.06±3.58 -1.33±0.85 0.36±1.82*FCz 0.49±2.91 5.24±5.96* 0.65±2.37 3.47±2.93*C1 2.96±2.07 6.67±6.03 2.16±1.57 3.82±2.59 Cz 3.41±2.26 5.14±5.87 3.22±1.35 3.41±3.14 P1 4.54±3.15 7.15±5.30 3.32±0.93 3.52±2.81 Pz 5.48±3.16 7.89±5.57 3.52±0.99 4.18±3.04 P300 FP1 -3.61±10.34 0.06±6.24 -3.92±4.89 -0.07±2.83 FPz -2.16±6.47 0.23±8.63 -3.64±3.53 -0.08±4.25 F7 -0.18±4.42 2.12±5.64 -3.15±2.17 -0.57±3.11 F5 -0.67±6.25 2.44±4.61 -3.55±3.79 0.02±2.32*FT7 0.86±3.95 1.80±5.16 -2.03±1.81 -0.11±2.18 FCz 3.80±4.62 4.27±6.7 1.81±2.83 1.35±2.30 C1 7.21±3.69 7.00±7.10 3.27±2.41 1.82±2.10 Cz 7.94±3.83 5.29±6.62 4.75±2.82 2.05±2.51 P1 8.75±4.05 8.85±7.13 4.55±2.07 2.49±2.86 Pz 9.65±3.58 9.75±7.64 5.2±1.98 3.4±3.28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训练可提高本体感觉

韦伯发现,在最优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在对其他感觉通道进行类似的实验后,发现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并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

120g、130g和140g同150g相比分别相差30g、20g和10g,180g、170g和160g同150g相比也分别相差30g、20g和10g,差异的绝对值虽然都是一样的,但是相对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刺激相对比,刺激的相对差异分别为 30/120、20/130、10/140、10/160、20/170和30/180。显然,判断出160g重量的比较刺激是最难的,也就是说,同样是相差10g、20g和30g,比较刺激大于150g时更难判断,任务的难度加大了。根据该理论,上差别阈限(DLu-标准刺激)应该大于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DLl)。而在本研究中却恰好相反,上差别阈限小于下差别阈限,推测是由于大于标准刺激的负荷更接近于日常手指的工作负荷,容易判断。

本体感觉是由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的韧带、关节囊、肌腱、肌肉、皮肤、关节软骨和其他一些关节内结构的本体感受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整合,从而产生躯体和四肢运动状态及其位置的感觉[6]。当手指挂上重物时,手指皮肤会感到明显的触压感,同时,手指肌肉内肌梭和腱器官会受到牵拉,肌梭中的Ⅰa和Ⅱ类神经纤维向脊髓传入信息,前者主要向CNS输送动态运动引起的肌纤维长度变化信息,后者为直径较细的Ⅱ类纤维,其末梢呈花枝样分布于核链纤维,称为次级感觉末梢,主要对静态的牵拉刺激敏感性较强[3];腱器官的Ⅰb类神经纤维,感受肌肉收缩和被动牵拉时对腱器官的作用力[1]。

解剖学证据表明,多做精细化动作能够增加肌肉中肌梭的数量。运动训练,尤其是从事要求精准的运动项目,能够增加本体感受器的数量进而提高本体感觉。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武警部队优秀射手都经过系统的身体活动训练,且训练的年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武警部队优秀射手经过专项技术训练,特别是在射击过程中的预压环节,需要较强的本体感觉能力。从理论上讲,武警部队优秀射手的本体感觉应该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但从实验结果看,反而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稍优于武警部队优秀射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武警部队优秀射手手指角质层较厚,他们除进行射击训练外还要进行体能训练和部队士兵专项综合演练,训练量比较大。Gandevia等[14]研究认为,肌肉、关节和皮肤感受器共同构成了本体感觉的功能器官,任何一部分功能的降低都会导致本体感觉功能的下降。提示,经过专项技能训练的优秀射手本体感觉反而低是由于皮肤感受器功能的减弱;另一种可能,是由于武警部队优秀射手手指绝对力量的增大,而实验所用躯体感觉负荷刺激相对于手指绝对力量的相对值变小,使得辨别的难度增大。

Gilsing等人[15]研究认为,当人们意识到本体感觉对成绩有重要的影响时,就会对这种感觉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进行神经心理加工,经过更多的训练,大脑对本体感觉信号的注意和神经心理加工过程就达到了一种自动化水平,因此,本体感觉刺激被感知的可能性都会明显增加。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武警部队优秀射手都从事过专门的运动训练,不管是否意识到了本体感觉对运动成绩的重要影响,大脑都会对本体感觉信号投入更多的注意,最后达到自动化水平,对本体感觉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就软件学院的大学生来看,大脑对本体感觉信息并不是很敏感,不能投入更多的注意,也不能形成神经心理加工的自动化过程。导致了在完成本体感觉任务时,软件学院大学生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及武警部队优秀射手之间就会存在显著性差异。

4.2 本体感觉可提升控制稳定性

本体感觉主要强调身体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动态转换,感受器要根据来自外部负荷的变化及时调整身体姿态,在多块肌肉参加、稳定与运动快速交替的过程中,神经对肌肉的动员速度和支配精确性具有主导作用[5]。本体感觉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躯体运动进行干预,一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发射性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为姿势的调整和承受外部负荷做好准备;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的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躯体的稳定、稳定程度和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2]。

武警部队用枪主要有4种,手枪、步枪、狙击枪和机枪。其中,狙击枪的使用对射手的射击专项技能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本体感觉对狙击枪射击成绩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手枪部位靶射击过程中,由于射击的位置要变换,射击目标也是变换的,这对射击姿势的调整、平衡和击发前的预压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本体感觉对射手的手枪射击成绩影响较大。机枪的射击位置也是变换的,对持枪姿势及力量的把握和分配有很高要求。本体感觉机能的提高增强了本体感受神经输入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加快了身体姿势的调整,对肢体的支配更加精确。

总之,用恒定刺激法作为测定本体感觉能力的手段,不同人群的本体感觉存在差异,表明不论是专业的还是普通运动训练,都能够提高本体感觉。本体感觉能力能够影响射击成绩,表明本体感觉机能的提高会对射击这种要求精准的项目的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对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或战士来讲,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本体感觉能力。

4.3 本体感觉差异的脑电机制分析

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是大脑对刺激信息从最早期的感觉反应到后期的认知处理过程的在线反应,且在缺乏外在行为反应的情况下也可以记录到,常由背景中的稀有事件或优势事件所诱发[4]。而重量差别的判断是根据肌梭和皮肤感受的输入和神经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受试者手和前臂肌肉等长张力也不同,所以,不同受试者对重量差别的判断的正确率也会截然不同,差异较大[10]。虽然差异较大,本体感觉诱发的脑机制是相同的,这也是研究者探讨的目的所在。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式下,手持重物重量的变换可能诱发出一系列一致的事件相关电位。相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械刺激,本体感觉负荷刺激更简单,通常可以诱导出潜伏期较长的牵张反射[7]。

有研究发现,本体感觉能够诱导出早成分,而在本实验中没有明显的早成分,这可能是由于早成分和皮肤感受器的神经输入、投入注意的多少[12]和反射弧的距离相关。本研究将重物用金属环悬挂在右手食指的第一骨节和第二骨节之间,接触的皮肤面积较小,并且手指到中枢神经的距离较远,因此,没有诱导出明显的早成分。

Oddball范式下,本体感觉诱导出明显的N100,一种早期的负向偏移——是被动运动的体感事件电位,是比较明显的早期负成分。不同的实验中出现的时间点不同,就像N70[30]、N115[9]、N110[18]和 N75[8]。脑电成分 N100对 效果评价敏感,认为它是由于肌梭牵张所诱发[31]。在麻醉后,脚踝的伸展仍然能够诱发出N100[31],表明其是由肌梭传入神经引起的,皮肤触觉和关节感受器作用很小[23]。也有研究认为,本体感觉相关的N100由手指的被动运动诱导产生,与负荷持续时间有关,与负荷的方向无关[29]。体觉较好组诱发的N100较明显,振幅也较高,表明它是次生皮质对肌梭反射刺激的特定加工过程[19]。

有研究认为,本体感觉刺激与事件相关电位的早成分P60、N70及其晚成分P360、N500相关,而与中期成分N160、P200无关[11]。在本实验中发现,中期成分P180和N250不仅受体觉差异的显著影响,还受刺激类型的影响,尤其是N250,对体觉差异非常敏感。由于手指悬挂重物是一种被动刺激,肌梭受牵拉后,手指和前臂肌肉被动拉长,当刺激投射到相应皮质区域后,大脑运动中枢支配相应主动-拮抗肌群,产生一个合适的肌力输出以保持姿势稳定。本研究认为,中期成分P180和N250参与该加工过程,且本体感觉优异的人,控制越精确。

体觉诱发的P300相对于神经刺激诱发的P300,振幅小且潜伏期要长[20],主要分布在中央后回区域[25]。本研究发现,体觉差异对晚期成分P300没有显著性影响(F=1.657,P=0.199),P300对刺激类型非常敏感,特别是当靶刺激出现时,P300的波幅较高,因此,认为P300主要作用在于对刺激差异的区别。当肌梭传入神经投射到大脑皮层后,会对刺激的强度产生一个短时记忆,当另外一个冲动到达时,特定区域像中央区和顶区会比较刺激强度的不同,尤其是当靶刺激这一新异刺激出现时,会产生一个较强的神经信号。

从导联点看,早期负成分N100在中央后回区域更明显,是由于本体感觉刺激主要投射到中央后回区域的躯体感觉中枢[27]。而中期成分P180和N250的区别主要显示在额区和中央区,MacKinnon等人[21]研究发现,额区中央是主要的运动皮质。

总之,Oddball范式中,不同人群由不同刺激诱发出的脑电成分也显著不同。脑电成分和信息加工过程紧密一致,N100与本体感觉刺激信号的传导密切相关,中期成分P180和N250参与运动神经命令的输出和控制,晚成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刺激类型的区别。在本体感觉任务中,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的分工非常明确,并且分布也不同。

5 结论

1.一般运动训练和从事精细化专业训练都可以提高本体感觉功能,同时,本体感觉功能的提高可以提升控制的稳定性,有利于身体姿势的控制和力量的分配,提高运动成绩,尤其是一些要求精准的运动项目。

2.本体感觉诱发的脑电特征有其独特性,N100和N250成分可以作为评定本体感觉能力的指标,且这两种成分在本体感觉差异两组的区别主要显示在额区和中央区;本体感觉差异对晚成分P300影响不显著,P300对刺激类型敏感,在靶刺激出现时波幅显著增大。

[1]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22-29.

[3]师养荣,高枫.肌梭的结构和功能[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1(2):148-151.

[4]杨丽萍,候炳军,邱学才.中枢5-HT_1、5-HT_2及5-HT_3受体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2):94-98.

[5]余芳.本体感觉与运动训练研究[J].运动,2010,(9):37-38.

[6]张弛,王惠芳.膝关节本体感觉康复研究的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6):373-375.

[7]ABBRUZZESE G,BERARDELLI A,ROTHWELL J C,et al.Cerebral potentials and electromyographic responses evoked by stretch of wrist muscles in man[J].Exp Brain Res,1985,58(3):544-551.

[8]ABBRUZZESE G,DALL AGATA D,MORENA M,et al.Selective effects of repetition rate on frontal and pariet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Suppl,1990,41:145-148.

[9]ALARY F,DOYON B,LOUBINOUX I,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licited by passive movements in humans:characterization,source analysis,and comparison to fMRI[J].Neuroimage,1998,8(4):377-390.

[10]ANISS A M,GANDEVIA S C,MILNE R J.Changes in perceived heaviness and motor commands produced by cutaneous reflexes in man[J].J Physiol,1988,397:113-126.

[11]ARNFRED S M.Proprioceptive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gating and task effects[J].Clin Neurophysiol,2005,116(4):849-860.

[12]DESMEDT J E,HUY N T,BOURGUET M.The cognitive P40,N60and P100components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the earliest electrical signs of sensory processing in man[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1983,56(4):272-282.

[13]FARRER C,FRANCK N,PAILLARD J,et al.The role of proprioception in action recognition[J].Conscious Cogn,2003,12(4):609-619.

[14]GANDEVIA S C,BURKE D.Projection of thenar muscle afferents to frontal and parietal cortex of human subjects[J].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Evoked Potentials Section,1990,77(5):353-361.

[15]GILSING M G,VAN D B C G,LEE S G,et al.Association of age with the threshold for detecting ankle inversion and eversion in upright stance[J].Age Ageing,1995,24(1):58-66.

[16]GIOFTSIDOU A,MALLIOU P,PAFIS G,et al.The effects of soccer training and timing of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ability[J].Eur J Appl Physiol,2006,96(6):659-664.

[17]GOLDSCHEIDER A.Untersuchungen{\"u}ber den Muskelsinn[J].Arch Anat Physiol,1889,3:369-502.

[18]GOODIN D S,AMINOFF M J,SHIH P Y.Evidence that the long-latency stretch responses of the human wrist extensor muscle involve a transcerebral pathway[J].Brain,1990,113 (Pt 4):1075-1091.

[19]HAMALAINEN H,KEKONI J,SAMS M,et al.Human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to mechanical pulses and vibration:contributions of SI and SII somatosensory cortices to P50and P100components[J].Electroenceph Clin Neur,1990,75(2):13-21.

[20]ITO J,SHIBASAKI H,KIMURA J.Somatosens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following different stimulus conditions[J].Int J Neurosci,1992,65(1-4):239-246.

[21]MACKINNON C D,VERRIER M C,TATTON W G.Motor cortical potentials precede long-latency EMG activity evoked by imposed displacements of the human wrist[J].Exp Brain Res,2000,131(4):477-490.

[22]MATSUSAKA N,YOKOYAMA S,TSURUSAKI T,et al.Effect of ankle disk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actile stimulation to the leg and foot on fun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J].Am J Sports Med,2001,29(1):25-30.

[23]MIMA T,TERADA K,MAEKAWA M,et al.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following proprioceptive stimulation of finger in man[J].Experimental Brain Res,1996,111(2):233-245.

[24]MIMA T,IKEDA A,TERADA K,et al.Modality-specific organization for cutaneous and proprioceptive sense in human pri-mary sensory cortex studied by chronic epicortical recording[J].Electroenceph Clini Neur,1997,104(2):103-107.

[25]NAKATA H,INUI K,NISHIHIRA Y,et al.Effects of a go/nogo task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following somatosensory stimulation[J].Clin Neurophysiol,2004,115(2):361-368.

[26]NORWOOD J T,ANDERSON G S,GAETZ M B,et al.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trunk stabilizers during stable and unstable bench press[J].J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2007,21(2):343.

[27]PRUD'HOMME M J,KALASKA J F.Proprioceptive activity in primat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during active arm reaching movements[J].J Neurophysiol,1994,72(5):2280-2301.

[28]ROLAND P E,LADEGAARD-PEDERSEN H.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ensations of tension and of kinaesthesia in man Evidence for a peripherally originating muscular sense and for a sense of effort[J].Brain,1977,100(4):671-692.

[29]SEISS E,HESSE C W,DRANE S,et al.Proprioception-related evoked potentials:origin and sensitivity to movement parameters[J].Neuroimage,2002,17(1):461-468.

[30]SHIBASAKI H,BARRETT G,HALLIDAY E,et al.Cortical potentials following voluntary and passive finger movements[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1980,50(3-4):201-213.

[31]STARR A,MCKEON B,SKUSE N,et al.Cerebral potentials evoked by muscle stretch in man[J].Brain,1981,104(Pt 1):149-166.

[32]STILLMAN B C.Making Sense of Proprioception:The meaning of proprioception,kinaesthesia and related terms[J].Physiotherapy,2002,88(11):667-676.

猜你喜欢

脑电射手本体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眼睛是“本体”
超级射手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花生射手
欧洲武器公司AR15 DMR精确射手步枪
鱼会爬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