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枯萎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4-10-17李龙昌李晶
李龙昌 李晶
摘要:西瓜枯萎病是土壤病菌侵染根部而导致的一种病害,侵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在生产过程中多半是地上部茎叶症状表现后,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不但增加农药用量,增加劳动用工量,且防治效果不明显。所以,对该病的防治,要根据病菌萌发传播侵染的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西瓜;枯萎病 ;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77
西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蔓割病,在世界各产瓜区都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瓜类土传病害。在生产中调查,一般发病株率在5%左右,多者发病30%以上。连作地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第一年连作可减产20%左右,第二年以后连作减产50%以上,并且果实品质下降明显,个别年份常可造成全田毁灭绝产现象。
1症状识别
本病的典型症状是萎蔫,一般多在开花结果后陆续出现。病菌从主根侵入,引起株体整体萎蔫,有时,从一侧根部侵入,常导致部分枝蔓萎蔫,另一枝蔓仍正常生长,以后逐渐漫延至全株。还有少数病株表现中上部或侧蔓局部萎蔫,这一整枝、绑蔓等操作造成伤口,病菌侵入导致。有的病株后期,茎基部表皮破裂,流出紫红色胶状物,潮湿条件下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拨出病株,多数根系发育差,须根少,变黄褐色。
2病原
西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西瓜尖镰刀菌和西瓜萎镰刀菌两种。西瓜镰刀菌是西瓜枯萎病主要侵染源,菌丝体无色透明,有隔膜和分枝,在酸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为白色或粉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大型分生孢子生于气生菌丝成分生孢子座上,镰刀型或纺锤形,大型分生孢子通过原生质浓缩也能转化厚垣孢子,孢子球形,单胞或双胞,表面光滑,深褐色。
3发病规律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病株体上采收的种子,带菌率很低,仅0.14%~3.3%,这说明种子带菌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源是次要的,同时也说明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在土壤中的厚垣孢子和菌核是枯萎病初侵染源。而厚垣孢子数量多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源,发病的轻重主要决定于当年土壤中及未腐熟的厩肥中初次侵染的菌量。厚垣孢子随病土、病菌和流水传播到瓜根周围,在根系分泌物刺激下和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厚垣孢子形成侵入丝,主要经过根部伤口或由根毛顶端细胞间直接侵入,先侵入寄主薄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生长发育。
4影响发病的因素
4.1连作与发病的关系
由于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重茬连作可造成病菌的大量积累。据有关资料显示:西瓜一年轮作田发病率为3.6%,两年轮作田发病率为1.4%,五年轮作田发病率0.71%,连作田发病率为12.8%。
4.2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
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土温低,地不平整等,对瓜根系和生长发育不利,发病较重。土壤环境条件好,促进根系的发育,从而增强抗病力。施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偏施氮肥或追施化肥伤根的发病也重。植株整枝过度,造成伤口多,瓜秧易染病而早衰。
4.3温度、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当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存在时,温湿度是发病的主导因素。枯萎病菌对温度要求范围在8℃~35℃之间,而以24℃~28℃为最适。如遇天气时雨时晴,或久旱后下雨,或灌水量过大,灌水次数过多,瓜根系透气性差,遇高温高湿土壤环境,极易发生枯萎病。
4.4土壤与发病的关系
土壤物理性状不好,有机质含量低,整地不平,雨后或灌水后出现积水现象,易诱发病害发生。土壤偏酸性,不利于瓜类作物根系生长,而有利于病菌萌发传播侵染,病害发生重。
5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5.1实行轮作
枯萎病主要是土壤中病菌侵染根部产生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连作地发病重,实行轮作是防治枯萎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发生过西瓜枯萎病的地,最好隔5~6年后再行种植。
5.2嫁接防病
瓜类枯萎病菌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通过嫁接换根栽培是防治枯萎病的最佳技术方法。西瓜嫁接常用的砧木有、葫芦、南瓜、野生西瓜等。在苗期按嫁接技术要求采用插接、劈接、靠接等方法进行嫁接,可有效地防止枯萎病的发生率。
5.3土壤消毒处理
土壤可经深翻晒垡,深翻20~25厘米。酸性土壤可施用消石灰或喷洒石灰水进行中和,降低土壤酸度。发生过枯萎病的田块,播前用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喷酒瓜沟或将药土施入播种穴,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对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保护设施,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利用太阳光进行土壤消毒。首先对土壤耕翻20~25厘米,灌透水铺上地膜或废旧农膜,然后覆膜闷15~20天,地表土温达70℃以上,对枯萎病菌及其他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4加强栽培管理
瓜地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栽植,施足基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要防止大小漫灌、串灌,田间积水要及时排出,追施肥料切忌伤根;合理整枝打杈,严防造成伤口过多,以减少病菌的侵入。
5.5化学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治疗,常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公斤,每隔5~7天灌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作者简介:李龙昌,辉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