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

2014-10-17李香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接纳共情师生关系

李香娥

摘要: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善于共情的教师可以充分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共情有利于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与学生日常

交往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并与学生一起享受共情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共情 培养 师生关系 接纳

教育与其他职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工作对象的

不同,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

想、有情感的学生。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可能不关涉

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学生情感的教育也绝不会有

好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对

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共情

共情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Vicher(1873)提

出,起初在心理学中被使用,后来逐渐被教育界广

泛关注。其涵义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

地从对方的角度体验其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

他人情感的人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既能理解和

接纳他人,又能将这种对他人的感受以温暖尊重的

方式表达出来。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基于学生的

立场认为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

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

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

师共情不仅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有一定

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他的感受和情

绪,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周围世界

的。共情不是用外在的参照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

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一切。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也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

这一过程如何实施,教育都希望对受教育者产生积

极影响,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要实现

这一目标,除了要考虑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的

优化配置,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共情能力,为教育

实践中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提供心理支持。学生的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过程牵动着

学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并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富有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能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很快从学生的状态发现

其中的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智慧,摒弃不符合教

育教学规律的方法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的教育方式。能共情的教师善于观察学生、了

解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

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尊重、

信任和接纳,于是学生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学习动

力得到激发。

教师的共情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

能力,是在教师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培养起来

的。它能使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促

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

学业,又能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缺

乏共情能力,教师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二、共情对于教师职业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就是相互信任和理解,师生

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交往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尊

重基础上的关系才会和谐、持久。受传统主客二元

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

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教”,没有考

虑学生的感受,仅仅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因此,

尽管教师苦口婆心,但是收效甚微,教师也深感困

惑:社会变了,师生关系疏远了。老教师的感觉尤其

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共情能力。

教师的共情就是善解人意,就是能与学生“同

呼吸共命运”。教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察学生

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这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

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

也加深了对教师的信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

展。共情使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控

制关系,而是一种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能够体会

学生的心情,理解学生的认知、人格,能够走近学

生,与学生站在一起的同伴关系。闭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区分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

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教师的专业智慧之一。学

生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不了解学生

的教师肯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共情能让教

师了解并理解学生,基于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来调整

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

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水平。正是基于

教师的共情,教师才去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

生的学习动机,做到以学定教,不断探寻教育的本

真,从学生的角度来完善和超越自我。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endprint

的事业,而且,只有当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时候,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共情不

仅是教师的专业特性,而且还能使教师通过对学生

情感与经验的感同身受形成自我完善的专业自觉。

教师是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具有专业自

觉的教师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情绪情感,善于共

情的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学生,感受并理解学生的情

绪变化。研究表明:被教师理解的这种感觉会帮助

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他们在学业成绩上的成功。

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理解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表现

出积极快乐的学习态度。善于共情的教师,能使学

生喜欢他、信任他,从而对他所教的学科更容易产

生兴趣,更愿意学习;善于共情的教师,其学生更愿

意思考,成就更富创造性;善于共情的教师通过创

设积极的课堂环境,恰到好处地调整学习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顺利

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共情能力,不仅

对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

且还能影响学生在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价值观等

社交与生涯各方面的表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

共情行为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共情并运用共

情。长期处在共情环境中的学生,能充分地建立和

巩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形成自我价值感,有助于

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学生对教师及班级的信

任,会促使他们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普遍信任,让他

们更加勇于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原则与路径

1.教师共情的基本原则

(1)去自我中心

教师的共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

感知和理解学生的情感和经验。因此,教师要摒弃

传统的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即将自己视为主体,学

生视为教育对象,完全按照自身的标准去理解学

生。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很难走进

学生心理,更不可能真正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只

有摆脱自我中心,换位思考,将教师自身放在学生

的位置上去感受学生的情绪和态度,才会有对学生

情感状态的真实感受,也才能去理解学生的意图和

行为表现。这时候,教师才不会单单从自己的经验、

阅历和观念出发来理解学生,教师才会真正做到和

学生共情,为学生的兴奋、快乐而感到喜悦、开心;

为学生的悲伤、失望、困惑而感到同情、难过。教师

与学生的感受越同步,与学生共情的层次越高。

(2)保持教育敏感

所谓教育敏感,是指教师对富有教育意义的载

体以及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有一种灵敏的“教

育嗅觉”。它使教师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事

实中看出教育影响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善于捕捉

有教育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增强教育行动的计划

性和预见性。要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就要保持教

师的教育敏感性,即对学生情感和需要的敏锐的察

觉能力,能够从学生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学生的情

绪。比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交流、行为表现,甚

至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感受到学生的情绪体验,

从而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只有具备这种

教育敏感,教师才能做到与学生共情,基于学生的

需要不断调整教育计划和方案来促进其发展。

(3)非评价性交往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师生根据自

己的需要进行自由的交往。由于教师总以真理代言

人的身份,在交往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判断。

这种评价会导致学生隐藏自己真实的需要和想法,

只保留老师喜欢的言行。这种交往方式下,教师就

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也就不能和学生

共情。因此,教师的共情需要教师进行非评价性交

往,即在和学生交往中,以学生为中心,耐心地倾听

和关注,不做评价,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如,向你坦露

真实的内心世界。评价一方面会影响教师的判断

力,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只有

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保持“中性”的态度,能无条件地

尊重,才会与学生真正地共情。

2.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尽管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共情的心理反应,

但那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是不需要学习的;而教

师的共情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

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如何

培养呢?共情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

(1)述情

所谓述情就是指教师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学生

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且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

达出来。这是培养共情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仅仅感

觉到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而没有准确

地表达出来,学生也就不会感觉到教师的理解。只endprint

有教师将学生的情绪表达出来,做到述情,让学生

感觉到教师已经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学生才会向

教师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沟通。教师的述情越准

确,学生越能体会到教师的理解,也就和教师更亲

近。准确的述情,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和

敏锐观察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涯中

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来把

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2)接纳

接纳是指当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时,不

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以一种接纳的

态度来进行,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允许学生各种心理

反应的存在,包括和老师不一致的想法和观点。只

有教师接纳了学生的心理,尤其如困惑、疑虑、悲

伤、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学生才会释放自己压

抑的心情。如果教师仅仅能准确表达出学生的心理

感受,那还只能算是同情,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完全释

放。只有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允许学生有困惑、

有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有缺点等,学生才会真正感

受到教师的信任和包容,感受到教师对他整体的接

纳,才会和教师共情。

(3)分享

不管是述情还是接纳,都是教师对学生心理感

受的一种理解和把握,或者是说猜测。学生实际的

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学生自己表达出来,

才会清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设适宜的

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为什么

难过,为什么困惑,为什么犯错。此时,教师只需要

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去分

享学生内在的想法和感受。仅仅是这种分享,就让

学生感到一种释放,感到一种被接受和关注。对于

分享的过程,教师尽量不做评价,不去评价事情本

身的对错,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尊重。当然,教师不做

评价并不是不表态,教师从共情的角度,要肯定学

生,不是肯定学生做的事情,而是肯定学生的心理

感受,也就是表明此时此刻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是正

常的。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理解,是自己的“知

心人”。

(4)启发

通过以上三步,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做到共情

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共情的最终目的。共情不仅仅

是能理解学生、接纳学生,还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

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共情在以上基础

上还要更进一步,就是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启发不

是指导,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是引发学生自己思

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多用苏格拉底“诘

问”的方式,来追问学生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什么疑

惑,为什么不懂,为什么伤心,待学生自己找出原因

以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为

什么你要这样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对你,是否还有

别的解答方式,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有多种角度和思

考方式。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关注未来、关注解

决方案。“你打算怎么办?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如何

解决?还有别的办法吗?”启发并不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受多重因素影

响的,绝不是单纯靠僵化的套路训练出来的。因此,

教师要将自己的共情融入到与学生长期的交往中,

和学生一起享受共情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纳共情师生关系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让阳光照进心灵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