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岳麓山
2014-10-17黄熊飞
□文 / 黄熊飞
爬过险峻的华山,登过巍峨的泰山,见过秀丽的峨嵋山,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岳麓山。
岳麓山不甚高,海拔不过300.8米;也不甚大,方圆不过数十里。其状如屏风,卫江护城;其性如温玉,刚而不露;其德如君子,文质彬彬。
岳麓山是美丽的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桃花岭、金牛岭等连峦叠翠,如众星拱月簇拥岳麓主峰。岳麓山四季风景宜人,秀美多姿。春天,清幽微碧,细雨纷纷,溪水淙淙而下,在参天古树下,踏石上山,令人心旷神怡。夏天,山下树木葱葱,桃红柳绿;山中绿草如茵,鸟叫虫鸣,繁花似锦;山上亭台楼阁相连,凭栏远眺,镶珠嵌玉的现代化新城尽收眼底,湘江如练舞南北,六桥如带连东西。更妙的是橘子洲浮碧江心,如巨型航母,青年毛泽东雕塑如船长傲立船头,指挥航母昂然前行。秋天,满山都是诗情,“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红的如火,紫的如霞,如诗如画,惹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冬天,雪花轻舞,落地多融;落叶铺地,柔软如绵;松鼠跳跃,斑鸠迎宾。此时,最宜探访岳王庙、白鹤泉、禹王碑、隋舍利塔等名胜,发思古之幽情。记得我曾在黄兴墓前赋诗一首:“志在华兴聚同盟,力推民主义武昌。青史留芳摧帝制,克强墓前愧姓黄。”岳麓山是城中绿肺,静可清心,动可健身,远可探古,近可怡情,让人闹中取静,倍感清新,使人修才增德,洗涤心灵。每天数万人游乐其中。
岳麓山是文化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岳麓山的仙就是湖湘文化。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历千年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居麓山之下,背山面水,仁智之士风云聚会于此。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在此会讲,听者摩肩接踵,“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岳麓书院当记一等功。“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体现了书院的自豪与自负。“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颠。”蔡锷《登岳麓山》一诗体现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情怀。“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半山之上,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的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湖南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岳麓山巅,有始建于明成华十四年(1478年)的云麓宫,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岳麓山集儒、道、释三大中国主流文化于一体,以儒建功、以道修身、以佛净心,交融互促、相得益彰。过去,湖湘文化圣地曾受到日寇摧残。原国立湖南大学只余断壁残垣,其图书馆在狂轰烂炸中只留下四根柱子。有诗为证,“日寇侵华气势凶,兽蹄践处血犹红。刀光影逼卢沟月,弹火烟笼岳麓峰。杰阁千寻腾赤焰,藏书万轴化秋风。我来挥泪搜遗迹,四柱巍峨立草丛。”如今,岳麓山下聚集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大名校,涌现出黄伯云、何继善等一大批两院院士,每年数以万计的英才在此学习深造。
岳麓山是英雄的山。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若道中华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那份担当与自信,源于英雄的岳麓山。且不说晚清时曾国藩、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名将,从麓山之下走向全国,以至“无湘不成军”、“天下督抚半湘人”;也不说蹈海警醒国人的陈天华、“长留浩气壮名山”的蔡锷、“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等50多名辛亥革命烈士勋臣在此长眠;单是山脚下蔡和森、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以育新民创造新世界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聚有志之士发建党先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时而在岳麓书院领悟“实事求是”的精髓,时而在爱晚亭读书议政,甚至赤膊冒雨登山磨砺心志,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回应电闪雷鸣。“大江东去,不过湘水余波”,湖南精英们顾盼自雄,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抗日战争时期的岳麓山,不仅是文化抗日战线的要地,又是“断手断脚、弹片如衣”拚死捍卫长沙的炮兵阵地。清风峡至今保留着长沙会战的指挥所。麓山忠烈祠有联云:“当年酣战,风声、枪声、炮声,声声雷鸣,铸成民族不屈魂;如今长悼,游人、学人、教人,人人深思,誓让国家得强盛!”“忠骨犹如山上石,丹心恰似墓地枫。”“东陵未必妖氛净,忍拂残碑认弹痕”。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今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强国富民的脚步不容稍停。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毛泽东,血性十足的湖南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生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愿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心协力,奋斗不息,圆梦成功。
湖湘文化圣地、山水洲城奇观。岳麓山是梦魂牵绕的好地方。不登岳麓山,不懂秀江南;不登岳麓山,不明近代史;不登岳麓山,不解湖南蛮。岳麓山是湖南人的精神摇篮,岳麓山是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岳麓山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新标杆。能不爱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