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能否顺利踏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10-17张玉冰
■ 张玉冰
2013年9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一个月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近期就加强中国——东盟合作的又一重要表态。随着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在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成为中国沿海省区争抢面向“海上机遇”的“热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其他城市虽也曾短暂作为始发港,但并未获此殊荣。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一系列港口网点形成的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以及其他众多支线港补给港组成。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形成,其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此外,中国古人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受地形影响而较不适合人类居住和行进的地区。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加上中国东海岸每逢夏、冬两季均有季风助航,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因此,在古代中国即有海上沿此路的内外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与西域的交流更为显著。
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三大航线: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香料、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中国境内主要代表地区有泉州、广州、南京、福州、湛江、漳州、北海和扬州等。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运交通的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两地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路作为交易之道。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到了宋元,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称其为“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香料是历来输入的主要商品,它也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周秦到唐代中期,至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而两宋间游牧民族盘踞西北,海路便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加上航海知识的丰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一段真正的鼎盛时代。至明朝,由于海禁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步入没落直至走到尽头,宋元时期官方许可的民间海外贸易也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启的重大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邻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绸之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甚至可以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的背景下,这一表态透露出中国正谋求同东盟国家共同打造下一个“钻石十年”。
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发展进入快车道。2010年1月,中国——东盟(ASEAN)“10+1”自由贸易区(FTZ)正式启动,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目前,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面积覆盖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计达19亿,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国内总生产毛额(GDP)合计达6兆美元,与全球贸易金额达4.3兆美元,占全球贸易金额的13.3%。就经济规模而言,该区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继欧洲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据统计,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436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愿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让东盟国家更多从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
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10年。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东盟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10年中,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贸易大幅提高,双向投资快速增长,人文交流空前密切。为开创中国东盟合作的未来“钻石十年”,双边会进一步打造升级版自贸区,推动互联互通,加强金融合作,开展海上合作,以及增进人文交流。打造“升级版”自贸区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升级版”将从规模和内涵上都得到提升: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等领域采取实质性举措,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立体的互联互通,建造滨海城市合作网络,这些都将为打造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条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加快与东盟在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力,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延伸,两者的关系犹如电车与电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新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东盟合作“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除通商贸易外,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应形成一条海上丝路经济带,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谋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框架下达成全面、优质和互利的经济合作协议,为东盟和中国的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台湾能否顺利踏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台湾当局“南向政策”的推动,东盟国家是台湾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重要地区之一。多年来,台湾曾经试图透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往来,但始终未见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台湾也试图与东盟国家单独订立自由贸易协议(FTA),但到目前为止,仅在2013年与新加坡一国签订了相当于自由贸易协议的“经济伙伴协定”。事实上,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之后的东盟共同市场一旦成立,区域内的产品可享受关税的减免,原产地及当地国自制率达到若干水平才能享受优惠的规定,又仅限定于区域内国家的产品方能适用,如此一来,台湾出口到东盟国家的商品,将面临较高关税以及原产地、当地国自制率及其他非关税障碍的多重制约,而遭遇到出口困难、利润受损,甚至有可能会因失去竞争力而被迫放弃该市场的问题。在目前全球经济已处于“微利时代”的情况下,台湾部分产业如化学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及煤制品业受创将会尤其严重,产品竞争力势必大受打击,甚至有可能被排挤出局。岛内一众学者甚至悲观地认为,台湾会面临“彻底的边缘化”。
目前,中国大陆与东盟国家建立起来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东盟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包括东盟10国,以及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国,形成了“10+6”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东亚经济体为主,包括了与台湾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祖国大陆与东盟地区,占台湾贸易总额的57%。因此,台湾需要也必须参与该区域经济整合,以避免经济边缘化。可以说,能否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至关重要,两岸政商人士在不同场合都主张通过两岸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当前台湾正在探索推行“自由经济示范区”(Free Economic Pilot Zones, FEPZs),希望透过法规松绑与制度创新,创造更多的经济活动与就业机会,由点而线,再由线而面,最终打造台湾成为自由经济岛,试图为台湾长远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打下重要基础,但却因频频被质疑、批评和杯葛而举步维艰。在这一关键时点,在国际经贸快速整合的今天,全球化与自由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台湾未来要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必然面临大幅开放的压力。台湾能否克服意识形态的不安,真正做到“开大门、走大路”,勇敢面对竞争,顺利踏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真正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阻挡之势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