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4-10-17方青

吉林农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福建省对策

摘要: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力是稳定福建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在详细阐述福建省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福建省粮食生产中主要遇到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粮食减产、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种粮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性和成果转化力不足等问题,并从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培训的角度对福建省粮食生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福建省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状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10

福建省人口多耕地少,是仅次于广东、浙江的第三大缺粮大省。总体而言,福建省粮食生产量较小而粮食的刚性需求量很大,致使其粮食供需矛盾紧张,甚至会产生粮食安全问题。因此,了解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的现状,从而找出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的问题,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

1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

1.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2003年,福建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142.44万公顷,占福建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28%,而到2012年,福建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为120.11万公顷,占福建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64%,年平均减少量为22317公顷,年平均下降率为1.69%。从表1-1和图1-1我们可以发现,十年间,福建省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2006年的逐步下降阶段,三年间福建省粮食播种面积从142.44万公顷下降至122.69万公顷,年均下降约4个百分比,这主要是由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低而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耕地资源大量被工业用地所占用等原因所导致的;二是2007年~2012年的基本稳定阶段,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走向一种基本稳定的趋势,总体保持在120万公顷以上,这主要是受益于近些年来国家以及福建省对于福建省域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扶粮”政策,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适合水稻、薯类的生长。福建省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甘薯、马铃薯、豆类、麦子、杂粮等,其中,以稻谷、甘薯和马铃薯为主。据表1-1和图1-1显示,稻谷是福建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平均占福建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1%,2003年~2012年期间,除了2004年略有提升之外,其他年份均呈现下降趋势;甘薯是福建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其波动相对于稻谷和马铃薯较大,2003年~2005年,福建省甘薯播种面积均超过20万公顷,自2006年开始下降,但基本保持在16万公顷与18万公顷之间波动;马铃薯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03年~2012年,福建省马铃薯播种总面积均在6万公顷以上,平均占福建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8%,虽然其种植面积相对稻谷、甘薯的种植面积小,但其种植效益很高。

1.2粮食作物总产量

2003年~2012年期间,福建省粮食作物总产量基本维持在600~700万吨之间,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从表1-2和图1-2可以看出,2003年~2006年福建省粮食作物产量除2004年外呈逐步下降趋势,2007年开始缓慢回升,但2010年又略有下降,2012年下降至659.3万吨,仅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12%,居中国各省粮食产量排名第24位。可见,福建省粮食产量并不高,且福建省人口多耕地少,是第三大缺粮大省,仅次于广东、浙江。近年来,虽然国家以及省政府颁布了一些“惠农扶粮”的政策,但由于补贴增加幅度跟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等原因,种粮经济效益依然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逐渐减少,加上耕地等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种粮科技贡献率偏低、中低产田比重偏大以及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使得福建省的粮食作物产量并不高。同时,随着福建省人口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对粮食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造成了福建省粮食作物供需缺口不断拉大,供求矛盾紧张,依赖于从省外调粮或者国外进口,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从结构上看,稻谷、甘薯和马铃薯是福建省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横向上看(见图1-2),稻谷在粮食作物产量中占绝对大的比重,2003年~2012年平均占福建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7.32%,其次是甘薯,平均占福建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3.93%,排名第三的是马铃薯,占比3.9%。纵向上看,2003年 ~2012年期间,稻谷和马铃薯的变化较小,而甘薯的波动相对较大。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福建省相关部门不断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优化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例。2007年,福建省稻谷产量占全省粮食比重居十年来的最高值,达到78.89%,甘薯和马铃薯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2.95%和3.44%。而2012年,稻谷产量的占比下降至76.41%,下降了2.48个百分点,甘薯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马铃薯的比重则上升至4.49%,增加了1.05个百分比。这种稻谷比重下降而薯类比重不断上升的结构调整,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近年来甘薯、马铃薯等薯类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甚至高于稻谷的生产效益,使得农民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而倾向于生产经济效益较高的粮食作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人民的饮食结构在不断变化,主食的消费也越趋于多样化,这就加大了对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消费量,从而使得农民增加薯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薯类粮食作物的产量。

1.3粮食作物单产

图1-3显示,2003年~2012年福建省粮食作物单产均大于300公斤/亩,2012年粮食作物单产为366公斤/亩,远远低于全国粮食作物单产79485公斤/亩,这充分说明了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率很低。导致福建省粮食作物单产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福建省的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等山区,山地较多,农民缺乏先进的栽培和灌溉技术,机械化程度较低,多数农民依然保留着“口粮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缺乏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品种也是造成福建省粮食作物单产较小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水稻,在品种选育等方面缺乏创新和突破,单产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福建省每年台风、洪涝等灾害多发,有些年份也会遇到干旱等气象灾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户粮食减产,单产也随之下降。虽然目前福建省粮食作物单产很低,但福建省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很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要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品种得到不断的优化,相关硬软件设施得到改善,相信提升福建省粮食作物单产和生产效率的空间和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2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粮食减产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气温的波动、雨季的始止、降水量的多少等变化都较不稳定,尤其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干旱、台风、洪涝、冰雹、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稳定生产,加之粮食作物病虫害的频发,更进一步导致了粮食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就台风灾害而言,福建省是台风的多发地区,根据李瑞英(2008)对1971年~2005年我国水稻受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表明在1971~1986年间,福建省主产粮食作物——水稻受台风灾害的损失量达到23%,其中1976年最为严重,达到29%,且福建省在这个时期内遭遇了从1971年~1978年连续8年的台风灾害;而从1987年~2005年,福建省水稻受台风的影响有所缓和,平均造成的水稻损失率仅为8.4%。就病虫害状况来看,2005年,福建省全年发生水稻病虫害面积达200~267万公顷1次,农田虫害、鼠害各达66.67万公顷1次和100万公顷1次。可见,自然灾害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重要因素。

2.2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

充分的耕地面积是粮食作物生产的基础条件。目前,福建省土地总面积为1814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左右,但是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严重阻碍了粮食作物的生产。基于人均耕地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年,福建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77%,而粮食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1.07%,反映了福建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2公顷,而福建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32公顷,不及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40%,同时也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公顷的警戒线[4],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由于福建省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道路、住宅、工业园区、厂房等替代,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住房的占地,福建省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耕地地力的下降以及环境严重污染也是导致福建省有效耕地较少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将给福建省粮食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而基于耕地布局的角度来看,福建省的丘陵地是造成耕地分布不均的重要因素,耕地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漳州、福州、泉州、龙岩和宁德等地,其中,厦门和莆田两地的耕地面积所占的比重较小,并且根据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的统计报告,福建省耕地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7%以上,但其人均耕地面积比内陆地区更低。

2.3种粮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从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收益来看。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较,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经济效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福建省2005年种植经济作物——乌龙茶的每亩净利润为141.17元,到2007年,每亩净利润增加到309.06元,年均增长47.96%。而福建省2005年种植粮食作物——早籼稻的每亩净利润为131.17元,至2007年,其每亩净利润为167.52元,年均增长13%,种植早籼稻的每亩净利润增幅低。可见,福建省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状况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随着目前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包括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机械费、排灌费等一系列生产成本价格的提高,农民种粮的成本大幅度提升。从2005年~2012年,福建省种植早籼稻的生产总成本从每亩494.5元增长到每亩1188.96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35%,而净利润则从每亩131.17元下降到每亩59.87元,年均增长率为-10.6%,说明福建省早籼稻种植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效益,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城务工的收益相比,种植粮食作物明显偏低,因此,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数量逐渐增多,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福建省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难度也逐步加大。

2.4农业科技的创新性和成果转化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化肥、地膜、农业机械、以及先进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等,都对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福建省虽然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就早籼稻而言,福建省的早籼稻的质量多处于中低水平,达到农业部颁发的二级标准的仅占15%,中晚稻约占60%,几乎没有水稻品种达一级标准,说明福建省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应用上存在不足,难以使先进的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另外,福建省在粮食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粮食作物防病、防虫、防灾和精细农业耕作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3福建省粮食作物生产未来发展路径

3.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独立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特别是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就是运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有关气象、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价格等一系列粮食作物生产和市场信息,避免城乡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生产的经济损失,还能够促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加强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应当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电视电话网、互联网、广播网等的应用,以及相关软件设施的配套;另一方面还应当建立省、市、县、乡(镇)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

3.2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条件。福建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一方面,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多渠道争取中央及省市的财政资金,整合县级自身各项资源,以求达到农业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福建省还应当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的实际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另外,由于农业科技人员是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最终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3.3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对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当作为福建省提高粮食生产力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推进,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等来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扩展教育手段,利用农业职业学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 曾玉荣, 周江梅. 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与能力建

设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5): 529-532.

[2] 李瑞英. 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以

福建省为例[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 中国谷物网. 2006年福建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EB/0L].

(2006-4-30)[2006-08-16] http: / /www.hxxa.gov.cn.

[4] 唐南奇,邢世和. 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2(4): 20- 24.

[5]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2007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EB/OL]. (2007-12- 31) [2009-02-21]. http// www. fjgtzy. goc. cn / templates/ xxgk / default_xxgk- Content jsp modelId= 233& atcId= 13999.

[6] 杨普, 张长青. 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09, 28(4): 21-24.

[7] 陈奇榕, 丁中文. 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8- 88.

[8] 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

作者简介:方青,本科学历,莆田市统计监测中心,统计师、研究方向:统计监测与分析。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7 13:49:4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40917.1349.001.html

3.2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条件。福建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一方面,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多渠道争取中央及省市的财政资金,整合县级自身各项资源,以求达到农业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福建省还应当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的实际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另外,由于农业科技人员是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最终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3.3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对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当作为福建省提高粮食生产力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推进,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等来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扩展教育手段,利用农业职业学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 曾玉荣, 周江梅. 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与能力建

设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5): 529-532.

[2] 李瑞英. 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以

福建省为例[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 中国谷物网. 2006年福建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EB/0L].

(2006-4-30)[2006-08-16] http: / /www.hxxa.gov.cn.

[4] 唐南奇,邢世和. 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2(4): 20- 24.

[5]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2007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EB/OL]. (2007-12- 31) [2009-02-21]. http// www. fjgtzy. goc. cn / templates/ xxgk / default_xxgk- Content jsp modelId= 233& atcId= 13999.

[6] 杨普, 张长青. 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09, 28(4): 21-24.

[7] 陈奇榕, 丁中文. 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8- 88.

[8] 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

作者简介:方青,本科学历,莆田市统计监测中心,统计师、研究方向:统计监测与分析。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7 13:49:4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40917.1349.001.html

3.2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条件。福建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一方面,应当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多渠道争取中央及省市的财政资金,整合县级自身各项资源,以求达到农业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福建省还应当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户的实际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另外,由于农业科技人员是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最终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3.3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对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当作为福建省提高粮食生产力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推进,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等来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扩展教育手段,利用农业职业学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 曾玉荣, 周江梅. 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与能力建

设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5): 529-532.

[2] 李瑞英. 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以

福建省为例[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 中国谷物网. 2006年福建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EB/0L].

(2006-4-30)[2006-08-16] http: / /www.hxxa.gov.cn.

[4] 唐南奇,邢世和. 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2(4): 20- 24.

[5]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2007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EB/OL]. (2007-12- 31) [2009-02-21]. http// www. fjgtzy. goc. cn / templates/ xxgk / default_xxgk- Content jsp modelId= 233& atcId= 13999.

[6] 杨普, 张长青. 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09, 28(4): 21-24.

[7] 陈奇榕, 丁中文. 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8- 88.

[8] 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

作者简介:方青,本科学历,莆田市统计监测中心,统计师、研究方向:统计监测与分析。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7 13:49:4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40917.1349.001.html

猜你喜欢

福建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