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且行且融合
2014-10-16张艳玲
■张艳玲
近日中国迎来接入国际互联网20 周年。20年来,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域名总数达1800 多万,网站数量300 多万,网民达6.18 亿,手机网民达5 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要成为真正的网络强国,中国还任重道远。20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中间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的节点性事件呢?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难点是什么呢?
1994 年——中国互联网从羊肠小道中艰难走出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连入Internet 的64K 国际专线开通,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 的国家。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艰难走出来的。”曾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的胡启恒院士这样评价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尽管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相差无几,但拥有国际专线的事实仍让首次“触网”的人们欣喜异常:“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洛杉矶,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争取到这个专线太不容易了,足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一个月后,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根服务器也“搬”回中国,结束了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对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而言,无疑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而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自1990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教授钱天白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CN 域名以来,这一代表中国互联网身份标识的服务器一直放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
几番周折,中国互联网终于蹒跚起步,尽管这样的技术在当时仍不是人人所能够享受的。
1995 年——互联网服务首次商用“冲浪”开始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接入美国的64K 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 专线以及X.25 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 接入服务。由此,互联网服务首次开始商业应用,民间的拨号BBS 同时兴起。
当时在BBS 上,要用“Modem+电话线”实现联网,快速收信,然后迅速挂掉,让别的网友拨进去,因为线路有限,而且很多用户得拨长途。那时,雷军在北京架了西点,求伯君在珠海架了西线,马化腾架了自己的Ponysoft……专业人员在网上交流着各种技术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渴望在网上沟通和展现自我,逐渐地,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也开始应运而生。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家庭用户只要有电脑、Modem、电话线,就可以上互联网“冲浪”。“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力度闯进了中国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这一年,刚刚“触网”的广州青年杨震霆撰写的《完全上网手册》,成为那个年代互联网发展的“划时代标志”。
1996 年——中国互联网进入空前活跃期
199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1996年,瀛海威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 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日。几乎在同一时间,33 岁的女子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挂在中科院之下,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同样在199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的张朝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搜狐网。1996年,汪延加盟王志东的四通利方公司,开始四通利方srsnet 网站建设——新浪网的前身。第二年,26 岁的丁磊在广州创立了网易公司,员工3 人,办公面积8 平方米。此时,马化腾开始折腾他的OICQ——QQ的前身。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此时,在大洋彼岸,美国已经开始将互联网经济演绎的出神入化。1995年8月9日网景(Netscape)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募股(IPO),创造了股价飚升的神话,带动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互联网产业。中国的互联网也随着全球潮流,开始有很多热钱涌入。
1998 年——信息产业部成立
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成立。8月,公安部正式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中国的互联网有了领导。这一年的北京中关村变成了互联网公司广告牌的海洋,路牌、站台、公交、地铁、报纸,到处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
一年后,被称为“中国Mr Internet”的青年马云离开外经贸部,回到家乡杭州,在家里举办了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当初的18 位创业成员筹了50 万元本钱,由“巨人杀手”马云带领,开始了全球最大B2B 网站的缔造。
2000 年——“网络泡沫”爆裂
1999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也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随后,新浪、网易、搜狐、亚信、UT 斯达康、空中网、TOM、掌上灵通、百度、携程、亿龙、前程无忧、分众等纷纷上市。
2000年,纳斯达克大盘暴跌,“中国概念股”一路走低,网易和搜狐携手走进垃圾股行列,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 美元的“生死线”。“网络泡沫”一词被顺势提了出来。之后的一年,整个中国互联网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2002 年——新商业模式救赎“.com”经济
经历了“网络泡沫”的爆裂,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理性耕作时代。就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神话慢慢褪去之时,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完成了对“.com”经济的救赎。比如手机增值服务,比如网络游戏。
2002年堪称中国网络游戏的营收转折点,高达10 亿元的现金收入,使业内业外人士为之一震。不论网易的《大话西游》,还是盛大的《传奇》、第九城市的《奇迹》,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
经历了寒潮的磨砺,网络的影响力更为与日俱增。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众多企业认识到了网上电子商务的独立和便捷。2013年天猫“双十一”的网购成交额达到了350.19 亿元。
2004 年——Blog 和Web2.0 概念兴起
2004年,“什么是博客”成为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许多大型网站陆续开始借助博客等尝试所谓Web2.0 的新应用,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博客也不再仅仅是草根一族圆“明星梦”的舞台,更是综合了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成为企业宣传和名人炒作的一种方式。
2005 年——第三代互联网兴起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一个创业热潮的故事在互联网业界广为流传: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总是满舱,头等舱都被风险投资家所霸占,他们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在飞机上便开始与创业者“亲密接触”,进一步的约会地点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接头暗号是web3.0(第三代互联网)。
2009 年——社交媒体发端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放。新浪于2013年2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5 亿,2012年其微博总收入约为6600 万美元。微游戏及会员等增值服务的收入增长迅猛,为新浪微博贡献了23%的年度收入,成为微博收入新的增长点。
而就在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上市,适逢纽约股市连跌三周,导致新发售的股票规模大幅缩水,虽然“升”不逢时,但当日新浪微博逆市上涨19%,每股价格为20.24 美元,总市值达41 亿美元。
2011年,微信诞生。语音对讲功能、朋友圈分享功能的加入让这款产品迅速受到追捧。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让用户数从零增长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据媒体报道,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数已突破6 亿。有预测称,2014年微信用户数量将突破10亿。
2010 年——吃饭看电影买家电都能团购
2010年,团购网站开始在中国兴起。吃饭、看电影、买年货、照婚纱照、学车、买家电、装修……都能团购,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加入到团购行列中。
2013 年——互联网金融兴起手机打车成时尚
2013年,余额宝携互联网雄风进入金融业,迅速创造了聚富神话,同时也成为撼动银行“铁桶阵”的利器。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72 万亿元,同比少增1.39 万亿元,媒体称,人民币存款的少增主要是由于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乏力造成,而并非此前认为的是被戏称为“宝宝”的余额宝类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起造成。但不管怎么讲,据2014年4月18日的首批基金季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余额宝已经突破5400 亿元。
2013年起,背后有互联网公司支持的手机打车软件推出打车立减现金活动,一时间用手机打车成为时尚,腾讯和阿里巴巴支持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此上演一场疯狂的“客户争夺战”。
中国互联网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
2008年7月,第2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 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2014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已达6.18 亿,手机网民达到5 亿,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为45.8%。
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4年3月21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4年)》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站总量近350.7 万个,国内域名总数1844 万个,为中国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接入服务商982 家,网站主办者近281.7 万个,中国网站所使用的独立域名共计461.4 万个。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 家。
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 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 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互联网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徐志伟研究员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对世界的贡献更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上新一代人的创造力,将使互联网变得更精彩;在技术上,中国也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芯片技术、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等都会有很大突破。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任重道远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表示,从网站数量上看,我国网站总量规模较大,可以称得上是“网络大国”,但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网站数量仍然有限,在影响力和竞争力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网速和网络安全这两大软肋制约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着“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74 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钱华林说,中国互联网有两大软肋:一是网络结构的反应能力。二是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
“虽然我是搞技术的,但我不用网银,不用支付宝,因为我没有安全感。”钱华林说。
2013年,中国网站遭受篡改攻击呈增长态势。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何世平介绍说,2013年被篡改的中国网站数量为24034个,较2012年增长了46.7%;其中,政府网站受到暗链植入攻击威胁较大。被篡改的政府网站数量达到2430个,较2012年增长了34.9%。
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央很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并将其上升到国家网络战略高度。
2014年2月27日,中央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网络安全保障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协调统筹力度。这是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4年4月18日,全国人大公布今年的立法规划称,2014年将制定《网络安全法》。
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是多重合作的系统工程。网站主办方要加强创新能力,保证网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服务质量,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拓展业务。促进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主管部门还要为互联网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如何为互联网注入正能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使之成为信息消费的驱动力量,是中国今后需要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