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实践和启示
2014-10-16王焕新
王焕新
作者信息:义乌市农业机械管理站,322000,浙江
2007年6月,义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机化示范区,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主体培育、狠抓安全监管等措施,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经过5年精心实施,全市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平安农机创建成效显著,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一个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的大农机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主要成效
1.1 农机装备水平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4.1亿元,农机总动力29.2万kW,新增(比 2007年,以下相同)3.1万kW,增幅11.9%。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机303台,新增191台,增幅170.5%;机动插秧机133台,新增119台,增幅850%;联合收割机232台,新增78台,增幅50.4%;粮食烘干机44台,新增42台;运输型拖拉机1719台;手扶拖拉机、农用水泵、饲料加工等其他农业机械4万余台。一些功率大、性能好、效率高的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呈现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作为现代农业物质基础作用日益显现。
1.2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2012年,全市机耕面积1.78万hm2,机耕率91%;机插面积2040 hm2,机插率42%;机收面积8733.3 hm2,机收率8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比2007年提高了13百分点。水稻生产关键环节——育插秧、粮食烘干机械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机插率由2007年的4%提高到42%,提高了38百分点,年粮食烘干量由2007年的128 t提高到1.5万t。畜禽养殖设施化程度达90%以上,茶叶采摘、农副产品加工、冷藏保鲜、水产养殖等机械化有了新的发展。
1.3 设施农业装备持续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2年,全市有标准钢架大棚344.42万m2,其中:玻璃温室0.91万m2,连栋大棚64.71万m2,单体大棚278.8万m2。有田园管理机604台,喷、滴灌设备304套,节水灌溉面积800 hm2,加温、湿帘降温等温控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设施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全市设施栽培 (养殖)面积1726.7 hm2。
1.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2012年,全市有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19家,高新农机维修中心3个,温室育秧中心7个(年供秧能力2666.7 hm2),粮食烘干中心1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承担全市60%的粮油生产农机作业服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1.5 平安农机创建成效显著,农机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2012年,全市有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5个,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111个,安全片组62个。2009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机安全管理网络进一步健全,构建了“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农机事故四项指标逐年下降,农机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2 经验和启示
2.1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前提
为强化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农业局成立示范区建设实施小组,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2.2 政策支撑、财政扶持是保障
示范区建设成败关键在于资金保障,义乌市充分利用财政优势,建立了扶持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1995年,义乌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幅度达购机额的50%。十几年来,通过不断调整完善,补贴范围由粮食生产拓展到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经济作物、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2010年,随着中央购机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义乌市及时调整购机补贴政策,设立了市级农机化促进工程扶持项目,扶持内容:设施农业、工厂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高新农机维修中心、高新农机装备等。扶持幅度达50%。2010-2013年,共实施市级农机化促进工程162项,扶持资金2552万元。截至2012年,义乌市用于购机补贴的专项资金达4593万元 (不含中央、省补资金),带动社会投入1.8亿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因地制宜、找准重点是关键
义乌市人多地少,商贸经济发达,农村劳动力紧张。针对上述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是设施农业装备推广。设施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义乌市十分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把发展目标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作为重点对象给予扶持,扶持幅度达购置价的40%~50%,5年累计扶持资金2170万元。为确保钢架大棚建设质量,义乌市制定了全省首个《农用钢架大棚》地方标准,对钢架大棚的材质、安装要求等进行详细规定。为减少设施农业经营风险,2005年义乌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用钢架大棚保险工作,保险费用政府补贴60%~70%,为农户灾后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设施农业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二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水稻机插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2007年4月,义乌市开拓创新,结合现代温室育苗与传统旱育秧技术,开展温室育秧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机插秧培育难题,实现了水稻秧苗工厂化生产,并制订了义乌市《机插水稻温室育秧技术操作规程》,为全省水稻机插技术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获2011年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二等奖。
2.4 建立基地、抓好示范是捷径
基地集农机新装备、新技术试验、示范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丰富示范区建设内涵,义乌市以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2011年华统集团被列入农业部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2013年全市有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5个,市级26个;农机化示范镇4个、示范村103个。农机化示范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基地建设,全市涌现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内容涵盖粮食、蔬菜、花卉、茶叶、畜牧养殖等各农业主导产业。
2.5 培育主体、强化服务是手段
通过技术培训、提供作业信息、加强售后服务和质量维权监督等措施,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引导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作业环节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延伸,有效推动了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2010年9月,义乌市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机粮食专业合作联社——义和粮食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社员269个,固定资产1086万元,有各类农业机械220台(套),育秧中心6个,烘干中心5个。合作联社的组建是积极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一个新举措。
2.6 平安农机创建、安全监管是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操作程序,做到依法办事。二是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农机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强化路面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市公安局驻市农业局联络室”的职能,开展无牌无证、酒后驾车、超速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四是积极探索外籍拖拉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档案、开展安全教育、办理学习卡等措施,强化外籍拖拉机管理。五是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通过平安农机创建,推动农机安全工作重心下沉、防线前移,农机安全管理网络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