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声音

2014-10-16裴燕

IT经理世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玻璃板音乐艺术

裴燕

空灵、梦幻、神秘、唯美……这是观众面对作品《此时此地》(DOre et dEspace)时发出的赞叹。幽暗的空间中,几十片被金色墨水书写的玻璃板隔空悬挂,在精心布置的灯光下闪烁出瑰丽的光芒。流光溢彩之外,从玻璃板传来的不同声音如流水潺潺,又似风铃叮当,开启了一个由光影和声音编织的时空。

这个出现在成都A4艺术中心“声场与视域”国际声音装置艺术展上的作品出自法国作曲家Denys Vinzant之手,由74个玻璃板组成,其中60个可以发出声音。这些玻璃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玻璃扩音器”。循环播放的声音信号通过玻璃板表面和边沿上的电线,通往固定在玻璃板上的胶囊。胶囊能使玻璃板振动,而每个玻璃板都有自己的反应方式。玻璃板越大,声音越低沉;小的玻璃板只能产生高音。

高低错落的玻璃板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组成宛若天成的悦耳和声,充塞在整个空间。金色乐谱所代表的旋律已幻化成一种实质的存在,在声音与观众的各种感知之间创造连接,使他们欲罢不能地沉浸和流连于“此时此地”的时空。

作为中国内地首个融合声音艺术、视觉艺术、当代设计跨界合作的新媒体艺术大展以及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声场与视域”为观众带来的是一个国际最前沿的声音与视觉,科技与艺术碰撞的互动现场。

展览的10组作品全部来自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这个中心成立于1982年,目前是法国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六个音乐创作网络中心之一,也是里昂音乐节的主办者。GRAME的首要任务是支持新作品的构想和完成,保证其影响和传播,在创新与公众之间搭设桥梁,促进科学及音乐研究。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表演者、研究者和艺术团队汇聚在此,在这里他们能够在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都获得最好的支持。

GRAME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James Giroudon是“声场与视域”的策展人。他是一名作曲家,创作过数部电声音乐,也为剧院等创作音乐。James Giroudon在世界各地已组织过多场GRAME出品的声音和视觉装置展示。对于在A4艺术中心举办的这次展览,他意在向观众完整地呈现GRAME的声音和装置作品,并且为参观者建立一种将不同作品联系起来的路线,展示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观点和关系。经过大规模改造后的A4的现场空间形成了10个不同体验的场域空间。视觉与听觉在此结合,彼此交织。通过声音的“场”、空间的“域”,让观众沉浸、互动,更新和重组他们的感知、经验与观念。

看得见的声音

充满互动乐趣的《声音立方体》(Sonic Cube)是一个结合了计算机编程、视觉和声音设计的大型声音装置。这个巨大的立方体被放置在一个全黑的屋子中,当四周静默无声时,立方体各个面的屏幕也一片黑寂,而一旦有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在它面前说话、吵嚷抑或击掌高歌,装置就会捕捉这些声音并产生反应,以屏幕上不断闪现彩色光条的方式来表现。声音越是嘈杂喧闹,彩条越是丰富多变地快速闪动,将声音的空间化转化为视觉图像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电子的回音谷,回应着观众和它的互动,继而又产生新的对话和互动。

另一件互动作品《独块巨石》与《声音立方体》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在黑暗中孑然独立的“巨石”有2.5米之高,它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静静地等待着有人将它唤醒。当观众走近触摸它,巨石就会突然“醒来”,对观者的行动做出反应,展示出微妙的光影,同时传播出声音效果。它就好像是一件乐器,因为观众的触摸而产生内部振动,制造出声响和音乐,通过LED灯光矩阵映照出来。巨石表面的深灰色玻璃板可以透光,但是又不会让观者看到物体的内部,内部的3D矩阵可以制造LED灯光效果和视觉深度,在深色玻璃下显得光晕绰约,显得好似有生命的有机体潜藏其中,不断进化演变。

这两件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视听关系,声音的捕捉和产生过程都被转化为一种可以被“看见”的视觉呈现,视觉与声音融为一体。声音不再是一种无影无形的存在,而是具有实质,超越了单一的听觉感知。借助互动的形式,观众的参与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声音艺术中的技术

在这种试图使声音物质化的尝试中,计算机的使用和程序编程不可或缺,这两件作品也反映了GRAME在应用新技术于声音艺术方面的优势。在GRAME,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拥有以科学和艺术的互动铸就的坚实基础。在这样的互动中,计算机的参与相当明显。GRAME还有专门的科学队伍进行三个主题的研究:实时通信系统、音乐表现和性能系统,以及编程语言。

James Giroudon说,技术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乐器的制造都需要精密和娴熟的技术。比如小提琴或者钢琴的制作,都需要在声学方面有非常严谨和顶尖的学识。所以在音乐中技术的运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在20世纪以来音乐的创作中,所有的进步和革命都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当然也有非常纯的音乐创作是没有使用技术的,对于GRAME而言,在空间中加入或放弃技术这个元素的依据是将声音和视觉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在空间中。“这样,我们就在声音和视觉艺术之间创造了一种联系。” James Giroudon说现在有许多造型艺术家都将声音的维度和视觉艺术结合起来创作,有许多希望和GRAME合作的申请。“可以说他们有和我们合作的意愿,但不一定都有如何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的知识,不一定能找到声音和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

James Giroudon说GRAME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音乐创作和其他表达方式之间建立联系感兴趣,包括和戏剧的结合以及在视觉维度展现声音的探索。艺术家和作曲家也会有混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创作的意愿。信息技术在近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要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这些技术成果还是非常复杂的。技术虽然是最主要的部分,“但是技术却无法创作作品,作品是由艺术产生的。”

从观念上而言,声音艺术的发端可被视作对于音乐创作既定规范的一种反叛,以开创更丰富的聆听感受,但是技术的前提才是这种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兴起的基础。从James Giroudon为“声场与视域”选择的“具体音乐”创始人Pierre Schaeffer在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作品和历史文献,我们既可以看到对这种观念的寻根溯源,也可以一窥技术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

Pierre Schaeffer在1948年的作品《铁路练习曲》是将Batignolles车站火车运行的声音一段段地组织起来,用不同录音速度的蒸汽机噪音的拼贴和变化组合编成曲子。与最新的声音艺术作品相比,这样的作品似乎没什么互动性,也缺少趣味。今天的普通人已经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来录下一段感兴趣的对话或声音;而发烧友们更是已经用上了半专业的录音设备来采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无论是啾啾虫鸣、呖呖雨声,还是市井的喧哗嘈杂,声音的编辑和特效处理也唾手可得。人们可能很难想像这样的作品在诞生之初的前卫与革命意义。当年在电台工作的电子工程师Pierre Schaeffer开始反思音乐面对新技术时的本质。他从每分钟78转的磁带偶然的刮擦而反复产生的1/2音符中发现了重复所产生的音乐趣味。在几次重复之后,聆听者忘掉了声音的来源,而听到“声音对象”本身。一小段钟的敲击声经过调整后成为近似于长笛或双簧管发出的乐声。于是他注意到就音色而言,声学定律被打乱了。这就是“具体音乐”的诞生:它基于已存在的在麦克风前录下的声音,不管这声音素材是噪音还是器乐声。这些声音在录音棚里被修正、操纵、变形、重新排列。

“具体音乐”兴起的背景是1950年代磁带录音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固定到磁带上的声音由此成为‘声音对象,这种用麦克风制作出来的录音就好像一个放大镜,难以数计的方式揭示声音:音乐家和音响工程师围着它转,为它听诊把脉。声音这一无形而抽象的物质由此变成一种可理解、可成型、可变化的材料。”在技术的帮助下,声音的质量、动态和肌理一一显现,声音也由此从音乐或“噪声”这样的束缚和陈规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材料,在艺术家手中展开丰富的变化,也改变了音乐和作曲的方式与内涵。“具体音乐”正是今天风靡全球的电子音乐的前身,后者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精神内涵上都与Pierre Schaeffer一脉相承。

听得见的画面

当舍弃了“噪音”这样的负面字眼,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所蕴含的生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开始被正视和发掘。声音和建筑、环境、物体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它如何决定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年轻艺术家Zoe Benoit偏观念艺术的作品《建筑声音》为观众展示了这方面的试验。她尝试捕捉一个街区或者是一个集体空间中建筑的能量,然后将整件作品作为纪录项目展出,包括照片、图纸、雕塑或声音扩散装置等。在A4艺术中心的作品是来自建筑师柯布西耶修建的两处场所的录音和雕塑作品。艺术家选择驻留在想要探测其脉搏的街区或建筑内,通过捕捉行为(声音、影像和物品纪录),重新审视我们对这些场所的感知。她特别专注的是混凝土、玻璃和木头等建筑材料振动的声音,然后把这个数据库作为创作的原料,制作出能表现这些声音捕捉瞬间的图片。作品《棍棒》是以不同类型的木材雕刻而成,这些木棍既是雕塑,又是敲击建筑的鼓槌。它们是在项目期间在拉图雷特修道院收集的。作品《钟》是用陶瓷或青铜制成的不规则偏心造型小钟,造型灵感源于圣皮埃尔教堂的角锥形屋顶,艺术家按次序敲打,以记录它们发出的特定的声音。

密室到教堂、水晶、著名的喀嗒声、断续的风、这并不令人满意、喧嚣中的寂静——这些素材和灵感源自驻留场所的音轨作品是Zoe Benoit作品中重要部分,在展览现场则根据情况通过耳机或扬声器来播放。这些跟建筑环境相关的音轨作品在声音、建筑和物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当观众戴上耳机坐下来仔细聆听这些作品,声音激发的想像如图画和故事长卷出现在脑海中,从而获得有关这个场所的全新解读,也改变了我们平时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一个惯有方式。这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声音雕塑”,以无形的声音刻画和处理空间,让听者在纯精神性的感知中心随意动、信马骋怀。

多媒体时代的艺术得以将不同的感官经验融为一体,创造出沉浸式的时空体验。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并不是要成为视觉的附庸,而是要重新启发人们对于听觉的重视。声音艺术的发展也是对“总体艺术”观念的一种回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各种感官中频繁切换、交错的艺术在未来肯定会更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猜你喜欢

玻璃板音乐艺术
空杯提重物
空杯提重物
纸的艺术
玻璃板成像小实验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