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去哪儿了

2014-10-16江西一考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28期
关键词:驴子比作贝壳

江西一考生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求思”者,今之谓探究也。古人崇尚探究,格物致知,由此可见一斑。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探究”二字更是时时出现,探究在我们的课堂上、实验中自然也不例外地漫天飞舞,但仍容易被我们忽略。

那么我们学习中的探究都去哪儿了?

题海、书海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无暇兼顾探究。仔细看过语文课本便会知道,在每一篇课文后面,都会有“思考探究”一栏,回想起来,你的探究题是否也同我的一样,有许多的空白呢?

我们太讲究功利,太追求“效率”了,被动接受了结果,懒于去思考探究。就语文的学习而言,探究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有背下阅读答题技巧有效;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不如记住几个修辞句式快捷。同时,现在的答案趋于标准化、格式化,甚至套路化,选择探究式作答往往得不到高分,因此探究的缺席,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冷冰冰地进行分析,死记硬背地解决问题,或许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拿高分,却对长期的学习无益。然而如果调动自己的热情去体验探究,则事情的过程与结果都会有大大的不同。

牛顿曾说他只是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拣到几块贝壳,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有发现的渴望,用欣赏的眼光,全心投入探究问题,那么我们也会有拣到贝壳的喜悦吧。

填鸭式的教育,总爱把知识一股脑儿地倒进学生的脑袋,而探究却能启迪心智,增长学识。我们应当反对唯知识论,并且要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进而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老师与课本,应当作为引导学生探究的工具。知识型的指导,应当作为辅助,就像聪明的赶驴人,从不把驴子喂饱,而是在驴子的面前挂一把青草,这样驴子才会拼命向前跑。

朱熹曾说:“涵咏玩索,久之当自有见。”那么就让探索回到课堂中来,作为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上。

评点:刘小忠

本文多处采用比喻论证,如把“知识”比作“青草”,把“善于引导探究的老师”比作“聪明的赶驴人”等,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使得“让探究回归课堂”这一观点深入浅出地得以体现。文章切口较小,将探究这一考试话题锁定在考生熟悉的课堂内这一范围,这就使得考生表述更有自我体会,更有发言权,观点也更有针对性。文章先提出问题,再挖掘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自己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看法,论证清晰有序,逻辑严密。首尾引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暗合了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评卷现场评分:内容20+表达20+发展9-错字1=48分。

猜你喜欢

驴子比作贝壳
月师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驴子赶集
贝壳里的海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