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2014-10-16杨近
杨近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投入规模大幅增加,但仍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地区性差异大,资源配置方式单一,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为此,应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经费资源筹措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盘活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51-04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职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当前,我国经济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用,物尽其用”,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率。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规模大幅增加,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内涵发展阶段。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随着高职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在财政投入、师资配置、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2005~2010年,我国高职教育年均增长率为23.19%;比全国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高出5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率高出6.44个百分比。这一期间,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率为32.89%,比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分别高出11.59和9.65个百分点[1]。
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类型,在教育链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获得国家财政拨款的数额仍然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6880.23亿元,其中普通本科学校预算内财政拨款为5629.44亿元,占普通高教预算内财政拨款的81.82%,高职高专学校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250.79亿元,仅占18.18%,见图1。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仅在国家投入规模上差别很大,且生均教育经费也有巨大差距。2011年,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为28513.27元,而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5072.9元;两者在财政性经费投入上的差异更为突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性经费是高职高专院校的2.14倍;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性经费为17105.68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财政性经费为8010.74元。
(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仍存在较大地区性差异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空间配置差异过大,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及沿海与内地之间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多、规模大、办学质量相对较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院校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院校办学条件差,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
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资源投入不均衡。从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长,远远超过了中部地区。目前,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成为低谷,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其他教育资金来源诸如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对教育的投入也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二是中、东、西部教学资源差距较大。我国东部地区依仗其强劲的经济后盾办学条件较好,在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基本资源上具有明显优势。如: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平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492元。东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有7个,占77.8%;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相对较弱的10个省区中只有3个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仅占30%,同比西部尚低近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有5个省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
三是师资队伍质量存在地区差异性,中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职(专科)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2010年,全国高职教育专任教师有41.2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有11.91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87%[3]。从分布情况看,东、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师资资源优势,而西部地区相对弱一些。
(三)高等职业教育投入途径与指向不合理,资源配置方式单一
虽然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由政府单一投入模式向多元化投入模式转变,也有许多民办学校举办高职教育。但是,我国政府既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又是教育资源的管理者,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仍是计划型,没能很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益兼顾,以效益为先的原则。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拨款有很多项,但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经常性费用的拨款(俗称“维持费”)。这项拨款的主要依据是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却忽视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整体办学效益的好坏。学校规模大、在校人数多就可以争取到较多拨款。这导致高职院校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最终造成专业重复设置、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滑坡、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
(四)微观层面高职院校内部投资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偏低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还面临内部资源投入和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结果导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从而阻碍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首先,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使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改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兴土木,新增、扩建校园校舍,而且在建设标准上越来越上档次。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重点投入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而又缺乏科学系统的建设规划和管理,缺少对设备的教学开发,导致大量先进设备闲置;实践基地也未能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最终造成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和产出极度失衡。教育部统计表明,全国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昂贵的装备利用率还不到15%。另外,在人力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存在教师资源的隐性浪费。由于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调动,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时间、精力消耗于非教学工作中,造成教师资源浪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一)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经费资源筹措体系
高等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事业。发达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倍。因此,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对资源的需求更大。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多方面筹措经费包括开展有偿服务、校办企业等的创收、私人和社会团体及企业的资助与捐赠、学生及家庭资助等。因此,高职院校要取得发展,在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学校办学支持的同时,更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政府行(企)业社会协调资源筹措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应也不可能改变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更不应因此淡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要逐步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在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不同发展时期确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应注意解决如下问题:一是政府应在投入总量增长和占GDP比例增长的基础上,关注政府投入比例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增长比例相协调,在可比价格条件下保证政府投入的生均增长量。二是要加强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建立规范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与优秀人才流失的溢出现象,公平补偿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教育成本。三是逐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拨款体制,在投资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及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政府除了应发挥投资主体作用外,还应发挥自身的核心功能,做到统筹兼顾,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建立激励模式,如税收激励、名誉激励、技术服务激励等,强化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盘活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以此为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采取市场方式,通过灵敏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等信息反映的供求关系,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优化。
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变直接管理为宏观管理,以宏观调控为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提供公共产品和实行社会效益,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克服市场缺陷,减少“市场失灵”现象;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高等教育的自我资产管理职能分开,明确政府与高职院校各自职责,让高职院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主体,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建立与市场经济模式对接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合理配置与盘活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调节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自身的办学主体意识,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开放办学,主动适应教育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资金运作机制;对外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广泛吸纳社会赞助,多渠道积累办学资金。对内则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优化配置学校内部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应该在办学中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开放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结合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及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现代化、开放式、各具特色的公共实训基地;组建职教集团,走集约发展之路;建立教师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等途径搭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开放办学,树立以服务为先导的思想,主动联系企业,以技术项目服务为纽带,人才交流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努力拓宽产学合作渠道;强化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形象和声誉,吸引企业合作;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异质属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补和共享,形成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融为一体,校舍、师资、经费、设备统筹使用的新格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是一个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职院校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规划,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学校管理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实质是解决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与寻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
首先,重视提高高职院校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即要发挥物质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深入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即在高职院校内部,应从优化组织机构、人员规模结构、能级结构、支持系统等方面人手,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人员规模应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分析和预测学校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和分布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学校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提出学校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培养晋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计划,开发教职工潜力,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4]。优化能级结构按照能级对应原则,把大小差别的人力资源和所需资格各不相同的工作岗位科学、合理地配置起来,形成合理的能级结构,并随着能级结构的动态变化而变化[5]。优化支持系统即要运用目标激励、薪酬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自强机能,建立资源配置的约束激励机制,构建学校内部权力运行协调机制,建立信息发布反馈机制,从而消除学校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现象。
参考文献
[1]田贞训.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高职与本科院校经费投入的差异分析[J].职业时空,2013(11):75-77.
[2]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6):5-10.
[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
[4]孙小黎,周青萍.试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相关问题[J].温州大学学报,2002(3):23-25.
[5]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2.
Resources Allocation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YANG Jin
(Shanghai No.2 Industri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vestment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greatly. However, it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resources, big regional difference, singleness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mode, and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pplication. Therefore, it should try to build the financial raising system participated by government, industries and social forces, build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strengthen inside management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situation;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