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他在静安天气晴
2014-10-15侯雯雯
侯雯雯
廖信忠是生活在上海的台湾男人,畅销书作家,却也跟生活在上海的绝大多数70后没有太大不同。他住在静安寺附近,工作以外的时间大多数用来养猫,喝咖啡,上网;他喜欢历史,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亲历者以及观察者。
生活在别处
身边绝大多数小姑娘对台湾男人的印象都来自于那些小清新的偶像剧,认为他们就是一群打扮中性、说话嗲声嗲气的花样美男加文艺青年。廖信忠不是。简单的衣着,戴眼镜,斯文干净的模样,为自己的晚到表示歉意。
我对台湾男作家的印象全部来自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以为要么是董桥那样已成人精的遗老,要么是张大春以及之后的骆以军那样,擅讲故事,带点与生俱来悲剧性的侠气。总之书卷气得厉害,彻头彻尾生活在对岸,而不像是活在现在而今眼目下。
廖信忠也不是。甚至因为他的行文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对网络流行语的熟稔,未成名之前的廖信忠刚刚在天涯论坛崭露头角就屡屡遭到质疑,认为他肯定不是一个台湾人。
不过,廖信忠的确是一个台湾人,更准确地定义,是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台湾人。之所以要特地加上状语和定语强调居所和家乡,因为正是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状态和陌生感,正是对双城文化历史同与异的探寻研究,让廖信忠得以成为今天的廖信忠。
天涯坛主成红人
1977年,廖信忠上学、服兵役、工作。同龄人用功读书的时候他在玩,大学4年他读了6年。他喜欢阅读和上网,还一头扎进了网恋。
现代人的迁徙,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早就不像古人一样追逐水草丰茂,取而代之的是爱情和工作机会。2007年10月,30岁的廖信忠为了一个女孩,热血冲动地离开台湾到上海生活。2不仅爱情未得圆满,更因为金融风暴惨遭裁员。2008年还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最好消磨时间的方式便是上网,他大把时间泡天涯论坛,在天涯上开帖连载自己眼中台湾百姓的故事。
“从大学一年级我就来大陆旅游,这几年我频繁往来于两岸,总有朋友问我关于台湾的问题。有时候有些问题会令我不适,有时候我的回答令对方不满意。本来应该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为历史的原因产生很多矛盾和误解,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所以我早就打算写写自己在台湾这30年的成长经历和台湾30年的社会变迁。”
廖信忠第一天就得到两百多个回复,到第10天一天就有四页回复。“我承认我的确满足来某些网友的猎奇心理。很多大陆朋友想了解的是政治,但是我想告诉朋友们,政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台湾人是小老百姓,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
官方正史当然重要,稗官野史也会吸引人。廖信忠的写法轻松别致。从他出生那一年起,按照年代,写一段政治大事,写一段自己的日常生活,拉家常一般讲述台湾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件是如何微妙影响到台湾人的柴米油盐。“到后来,我的帖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于台湾的交流平台,有十几个铁杆成了朋友,自己另开讨论区。我有一点像小孩子把事情惹大了,在一旁沾沾自喜。”
廖信忠的第一本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经过一年多的编审,终于在2009年出版。一夜之间,失业青年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家,名利接踵而至,廖信忠自我膨胀起来,大手大脚,“那两年毫无计划地花钱,却想不起花在了哪里。”
巧克力贩子的又一春
他的第二本书《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审查时间达两年之久,从2012年到2014年年初,这成了廖信忠到上海后最难熬的时光。有那么一阵子,他每天待在静安寺附近一家叫Coffee Groupies的咖啡馆,挫败忐忑,不知未来的方向:第一本书带来的收入即将挥霍殆尽,而接下来的书何时出版遥遥无期,每天看书码字泡咖啡馆的轻松生活显露出捉襟见肘的迹象,于是他决定再找些事做。
2014年1月,廖信忠开起了淘宝店,卖手工巧克力,采购、制作、包装、发货到客服,一人全包。3月底,廖信忠接到出版社电话,说书已经在印刷厂。挂了电话后他躲进厕所大哭了一场。在《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之后,他的另外几本书也接连出来。8月份参加上海书展,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廖信忠诚挚地说:“你并不特别,只能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你今天所努力过、痛苦过的事,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养份,现在也许还不知道为什么会经历这些,但在人生某一刻会明白一切。胡适说: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这道理大家都懂,但若你不曾流泪洒种,又怎么有资格想要怒放的生命。”
Grace:台湾作家在大陆出书的很多,像张大春、骆以军最近都有不少简体中文版的作品出来,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他们更多是在台湾写作,写给台湾人看,而我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大陆民众。好比很久不见的朋友或是离家多年的兄弟,回来之后跟你聊聊这几十年的见闻。”
Grace:接下来打算写的题材是什么呢?
“城市故事,就是出租车司机嘴里口口相传那种都市奇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