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把握精髓 托物言志内蕴丰厚
2014-10-15
精彩段落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他们,他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忽然,我又看到他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他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张晓风《行道树》
文章导读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466个字,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精读感悟】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篇幅虽然不长,但简练、清新,内涵极为丰富。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本文采用象征的写法,把行道树人格化了,赋予行道树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以“我”的口吻,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引领读者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刻画了行道树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的精神境界。
文章一开头便开门见山,“我们是一列树”点明了自己行道树的身份,又说其生长环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说明了不分昼夜、寒暑立于风尘中的行道树的痛苦。然后,又无比羡慕地描述同伴们在原始森林里的幸福生活,而行道树“离开原始森林,站马路边,是一种堕落。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人们根本不重视,它的存在“只是一种点缀”,“只是为了使别的事物更加美好”。所以,行道树孤独、无奈、忧愁,它们也曾为此而悲。然后,它渐渐抚平自己的心绪,让我们“节省下自己的同情心”,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因为这种命运是它自己选择的。它们知道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树成荫,它甘愿放弃了清幽的山林生活,选择了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忍受着烟尘的袭扰,甚至落满灰尘的叶子都感觉呼吸困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它们接受命运的挑战,毫不屈服。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它们为此快乐。所以,最后它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恰当的拟人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又极为传神地表达出行道树制造清新,献出浓荫和迎接光明以后为自己的奉献精神而自豪。
这种人格化的写法,给人一种贴近生活、亲近生活的感觉,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像行道树一样的无私奉献的人。在感受行道树的崇高精神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奉献者肃然起敬。所以说:“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者的精髓。”
对比奇妙是本文另一特点。首先,将自己的生活地点与原始森林的同伴对比,“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突出生活环境的恶劣污浊,更能体现行道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
其次,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文中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城市的夜晚的喧哗、热闹,而苦守的行道树孤独、寂寞,说明行道树甘愿承受痛苦。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执着奉献于人类,赞美了行道树的崇高精神。
作者还将行道树的胸襟与人类无知行为对比,当所有的人都早已麻木不仁地“习惯于污浊了”,但它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仍执着地奉献。当别人为它们作行道树而同情它们时,它们无怨无悔地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荫”,因为它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它们以无私奉献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太阳,“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它们以无私奉献造福于人类,作为最大的快乐。
作者借助“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赞扬那些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迎来每一天的太阳,才能不断清新起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中的行道树。
【作者简介】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充满真性情。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其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