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真实”引入课堂
2014-10-15马宁宁
马宁宁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沪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试用本)将《窦娥冤》由原来的自读篇目改为现在的重点讲读篇目,无疑体现出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倍加重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带领第一次阅读元杂剧的学生走进这部具有深沉悲剧意蕴的经典剧作,如何感受这部充满浪漫气息的杂剧感天动地的悲剧力量,是我在进行《窦娥冤》教学设计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从窦娥的性格、窦娥与环境的必然冲突到窦娥的毁灭过程三个方面体会这部悲剧所展现的人物、社会时代以及民族文化三个层面上的悲剧美。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处细节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原来将“历史的真实”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这部悲剧振聋发聩的力量。
在带领学生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的必然冲突产生悲剧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用一段导语(不幸但又让人钦佩的窦娥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历经磨难,却与世无争,对生活没有些许奢求,只想孤苦寂寞地与婆婆相依为生。而这竟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如花的年龄,她的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谁是折断这朵花的凶手?谁酿造了如此的冤案?)总结上一环节,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窦娥的生存空间是怎样的?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都有哪些社会状况?(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必然冲突所形成的社会时代悲剧)
2.在这样的社会,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她能不能不死?
第二个问题让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可以”。当我让学生们帮窦娥想个不死的理由时,学生们更是跃跃欲试地给出他们的理由:
生:窦娥嫁给张驴儿就行了。
生:窦天章可以不卖女儿,不卖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生:窦娥可以“打死也不招”的,任凭狱吏打死蔡婆也就能保全自己了。
生:蔡婆可以不答应张驴儿父子啊。
生:关汉卿可以把桃杌写成“包青天”似的为民做主的好官儿,就不会冤枉窦娥了。
……
这些理由让我欣喜,学生们已经在设身处地为窦娥这个可怜的人着想了,而且还联系到剧中多个人物,多个情节,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一边称赞他们的设想,一边发出反问:窦娥有可能同意嫁给张驴儿吗?窦天章抵押女儿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现实?窦娥会忍心看婆婆被打死?蔡婆不答应张驴儿父子会怎样?学生们在我的反问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想,很快便以窦娥的贞洁、善良,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地位低下,高利贷现象普遍,流氓横行等理由将原来的假设一一推翻。这时,我趁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数字:
300人
18473人
5176件
学生们对此很是惊异。他们不解,为何在语文课上,老师突然写出这几个数字。于是,我收回刚才和学生对话交流时兴奋的语气,语速也放慢,严肃而低沉地说:“这两个数字的意思是——据《元史》记载,元代的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这一个月内,仅京师发现的犯有贪赃罪的官员有300人。元代大德七年,被罢免的贪官有18473人,冤狱5176件。”听完这段解释,学生们目瞪口呆,唏嘘一片,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知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源于历史真实的骇人听闻的数据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我对一些问题已毋需多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是记载于史书中,被发现的贪官和冤狱的情况,那么没被发现的呢?”我想,对于“在元代这样的社会,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她能不能不死?”以及“桃杌是否可以写成一个青天大老爷?”的问题已无需解答,学生们对答案已了然于胸了。
古今中外的哲人、文豪对悲剧做过各种各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显然,让一个高中生去透彻、深入地理解悲剧的这几种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我适时引入三个数字,却让学生们顺利地理解了这三句话。学生们在三个冷硬的数字当中,看到了这个似乎荒诞的故事背后的历史、社会现实。于是,他们意识到,冤案的发生、窦娥的悲剧便不再是“无巧不成书”了。在这样一个不断制造贪赃枉法的官吏,并纵容流氓恶棍横行霸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里,像窦娥这样的弱小善良者只能战战兢兢地活着,她今天可以不碰见张驴儿,但谁能保证她明天不碰上赵驴儿、李驴儿呢?同学们也就自然可以领悟到“窦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形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作基础,我在第三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三桩誓愿中体现的窦娥被毁灭过程中的悲剧美。学生们基本上是自主地解答了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窦娥的三桩誓愿是不合理的,不可能实现的,为何还要这么写”“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太过狠毒,于民有害,会不会有损窦娥善良的形象”等疑问。学生们得出了下面的认识: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得到实现。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是最合乎人情的。唯有将誓愿写得如此“狠毒”,方能有力地体现作者为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也唯有这样处理,方能让读者体会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让读者都沉浸在悲剧中,为窦娥悲,为窦娥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警世骇俗的的悲剧美!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正是借助了真实的历史材料,才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出悲剧的震憾和深沉。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震撼心灵,文学创作如此,阅读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