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童心,诗意人生

2014-10-15梅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金波萤火虫影子

梅飚

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巧玲珑的拇指姑娘,英俊潇洒的青蛙王子,聪明机智的阿里巴巴……说起这些,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亲切无比。这些童话中的主人公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铭刻心中,难以抹去。

童话,一个美丽的世界,它源于幻想却基于现实,描摹大胆新奇而又饶有童趣,孩子们在童话营造的世界里流连徜徉,呼吸芬芳,悄然成长。对孩子而言,童话就是天使悦耳的声音,是心灵芬芳的花园。童话里的世界和孩子内心的世界是相通的,所以童话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粹。孩子们愿意沉浸在童话里,他们的心灵在童话里得到了自由的舒展,生命得到了甘露的润泽。可以说,孩子的世界是离不开童话的。

所以,阅读童话,教学童话,永远是孩子和老师必经的一条花园香径。但是对于童话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却一直让我困惑不已。首先,从教学内容看,童话的语言、内容通俗易懂,学生自己都能读明白,似乎不用教;其次,从教学意图来看,童话主要是润泽孩子的心灵,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并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目标过于简单;最后,从教学方法上看,童话故事的教学无非就是扮演角色,演演对话,品悟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整个教学流程趋于模式化。基于以上几点,感觉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狭隘的空间,看似明确童话教学,事实上已泥足深陷,无法跃至新的境界。

对于童话教学的新的认识,缘于一次名师带徒的活动。在选课时,我选择了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择课文时,我只是单纯地想到,童话教学大同小异,容易教,而且学生也感兴趣,不愁冷场。但是,在实际的备课中,却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照以往一样教学,缺乏新意;力求创新,却又毫无头绪,心烦气躁。所以,又只能退回原地,静心地再读金波的童话,一遍,两遍,三遍……同时,在师傅戴老师和刘老师的帮助下,我有了欣喜的发现——这不只是一篇童话,更像是一首诗。突然间,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窗,顿时敞亮起来,原来童话也可以像诗一样教。

一、童话阅读需要审美体验

金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他的散文和童话都有明显的诗的特质。诗歌已经成为金波的生命诉求和思维方式。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更像是一首纯美、清澈的长篇诗歌。

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品味诗性的语言,激发情感体验,理解和体会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实现学生童话阅读的审美体验”上,并辅以朗读训练与指导。

【片段一】导入

读自己的影子

金波

小时候,不识字,

总喜欢坐在那里,

读自己的影子,

像读一本童话的故事。

总是读一头黑熊,

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

坐卧在我的脚下,

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直到太阳落山,

影子消失,

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明天

影子还会来,

还会有新的故事……

我选取的这首诗歌,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非常贴切。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总是有着许多天真可爱、幼稚新奇的想法,总能找到许多看似简单,却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这样的生活就是童话的生活。一首诗歌,就将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之中。课堂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时期,有没有玩过类似的游戏?这个话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给了孩子们一个诗意的开头,逐渐地带领他们走进了诗意的童话之中。

【片段二】走近盲孩子

老师问:盲孩子在没有影子陪伴之前,他的生活、世界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开篇部分(第1-7自然段),并将这一部分改写成一首小诗的形式。为了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盲孩子的这种境遇,另外补充了英国著名诗人柯莱西柏的一首短诗《盲孩》:“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盲孩的不幸与悲惨,痛苦与伤心。这种以诗解诗,也是读诗、品诗的不二法门。

开篇诗化的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独到之处,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所忽略的地方。

老师追问:开篇这段文字的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最后关注到这7个“他”。

PPT呈现: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笑嬉戏。

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

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

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

的确,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到了文章的内容,但是有时候,从形式去入手,也不失为一种走进文本的途径。形式与内容,两者本就不可分割。在这里,作者刻意地连用7个“他”,就是要强化盲孩子的孤寂之心,一遍遍地冲击读者的心灵,“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遭遇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心也被打动了。但这还不够。

【片段三】盲孩子的“蜕变”

老师问:在影子与萤火虫的帮助下,在经历暴风雨之后,盲孩子最终怎样了?

引导学生阅读童话的结尾部分(第79-86段),盲孩子的最终变化是清晰的,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但我需要的还是让学生去关注这些诗化的语言形式。

PPT呈现: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

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褪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

金波在结尾,再次连用8个“他”,一方面突出了盲孩子在蜕变之后的那种欣喜与激动,另一方面也与开篇形成了照应。这种强烈的呼应,更是把童话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配乐朗读,开篇的7个“他”,为盲孩子“过去的他”,我来读。结尾的8个“他”,为盲孩子“现在的他” ,学生齐读。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高潮,真切地明白了盲孩子今天的蜕变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以诗为线串联起整个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遨游,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童心、诗意的人生。其实,每一则童话,就是一首美妙的诗!

金波自己曾这样说,我们可以不写诗,但应当有诗的兴趣。诗的兴趣可以让我们敏锐地感受生活,细致地体验感情,拥有高尚的审美趣味,以及提高想象、联想等能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这样论述过:“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儿童文学给小读者的也绝不只是“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还应当留下感动他们、让他们思考的诗的气质。

二、童话教学需要关爱童心

学生对童话情有独钟,他们一旦展开想像的翅膀,就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童话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可以张嘴说话,平凡的东西可以具有奇特的能力,人死能复生……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心理。面对这些童话,学生往往将童话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且童话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特别适合孩子阅读。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的真假倒是次要的,引导他们去发现童话世界的真善美,揭露童话世界的假恶丑,把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温柔地藏在心灵的一角,滋养心根,活跃思维,保持想象力才是重中之重。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萤火虫、星星、花朵、太阳、月亮……对于童年的意义是什么?这些美丽的精灵对于童心的浸染,带给孩子心灵的愉悦,又可以拿什么来衡量?金波用诗意的语言引领我们上路,抵达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发现童年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对于一切真善美事物本真的热爱。

又如金波的另一则童话《开开的门》,开开拥有一个神奇的“萤火虫水晶球”,而“萤火虫水晶球”带领着他一次一次跨过那扇“门”,每一次打开门,都是新的发现,新的成长。想来每个孩子,包括大人,都想有这样一个具有魔法的宝物吧。其实,“萤火虫水晶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只要我们的心里有梦想,有诗意,有热情,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这篇课文中的“萤火虫、太阳、月亮”又何尝不是呢!

因此,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童话中隐喻着人性的真、善、美,隐含着深刻的哲理。童话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童话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就如一颗颗生命的种子一样植入儿童的心田。也许暂时我们看不见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但是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下,它就会萌发,开出生命之花,结出智慧之果,经常阅读童话,孩子们就会受到童话的润泽,诗意人生,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面对社会,面对世界。

最后,以金波的一首诗结尾吧:

“在你和我之间,

有一座看不见的桥,

心与心连在一起,

就像星星互相照耀。

在你和我之间,

有一阵温暖的风,

心与心互相感应,

就不怕风云寒冷。”

猜你喜欢

金波萤火虫影子
欢迎曲
萤火虫
小小的希望
萤火虫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抱抱就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