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现实土壤,绽放理想之花

2014-10-15张志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文本

张志强

尽管各种语文教改理念层出不穷,但语文在高中生心中依然“失宠”。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使这些理念与语文学科特性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对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经调查,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弱的原因有: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个人理解与参考答案很难一致,“所学”与“所考”关系不大等等。对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对症下药,而不应以“语文就是这样”而简单逃避。

尊重语文学习规律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与以记忆为主的反映型课程和以理解为主的抽象型课程不同,语文是一门以体验为主的应用型课程。老师表演精彩纷呈,教学形式花样翻新,如果代替了学生默读、朗读、诵读等实实在在的体验活动,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杂耍。只有想办法指导学生反复体验文本,与文本展开多维深度对话,让文字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到咀嚼文字、推敲文字的幸福,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点燃。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其特殊性。一是有相当基础,必须获得“提升感”,才感觉有学的必要;二是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探索欲望,更喜欢独立选择读物,只有课上所学能迁移到课外,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在升学压力下学语文,学生必然权衡“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问题,如果学习效果不能在分数上有所体现,动机就难以持续。

因此,教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让学生学出滋味,增强内在动机;让学生感受“学了有用”,用外在动机强化内在动机。

一、让学生学有所获,增强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是激活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根本策略。增强内在动机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一)静心品味,收获精神愉悦感

语文学习的愉悦感主要来自与文本深度交流时的精神享受和教师点拨后的顿悟感。然而,当下学生挣扎于书山题海和外界诱惑的夹缝中,难以保证充分预习。课堂上,教师的“连环问”将读书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破坏了学生静心体验的精神满足感,而大班授课模式剥夺了个体自由交流的机会。学生即使有发言机会,也难以吻合“完美”答案,致使学生连续受挫。

所以,布置预习时必须提供策略,要求具体,并保证学生有充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准确把握师生在文本理解上的落差,对学生及时地点拨、引导;问题设置要直指学生的疑点和盲点,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减少华而不实的讨论,使学生静心品味,从审美的角度洞隐烛微,领悟文本的深层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能够发自内心地赞美见解独特的学生,鼓励自主意识强但思考尚不周密的学生,激发和保护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二)熟读成诵,唤醒文本的生命律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将经典语言纳入个人的语言库,达到脱口而出、变化自如的境界,才能忘情于作品的意境或情节,澡雪精神,受益终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发现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培养了生命自觉,享受到学习本身的幸福。但眼下这种传统被诬为“死记硬背”而加以否定。据调查,很少有学生对课文通读五遍以上,甚至有人没有通读过一遍课文。学生没有充分体验语言之美,更觉诵读无用。

要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诵读的价值,教师要有“背功”,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到背诵的魅力。教师还要善于细读,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妙处,心甘情愿去背。最后要落到实处,发挥生生互动作用,强调读、背、思、赏的结合,在反复体味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在写作时妙笔生花,警句迭出。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渐浓,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到“解牛术”,有效促进读写实践

教师不能提供有效指导读写实践的知识,使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成就感低的原因。教师仍在重复初中所学的“小说三要素”“形散而神不散”“详略得当”等听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捉襟见肘的描述性知识,而大量可以帮助分析文本、润色语言、构思文章的操作性“解牛术”没有被引入课堂。这样的教学“一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二是半通不通,质量也低下”。“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例如,可以用批判思维知识指导学生深入说理;可用叙述学知识指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小说文本;可以用文章学、修辞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自行修改文章。

李海林提出,“从‘社会知识(学术成果)到‘学校知识的转换”是教学内容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多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书籍,将相关学科知识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好懂、管用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学语文不再是“原地打转”,而是步步登高,曲径通幽。学生能不断获取新知,并能用诸读写实践,自然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动机。

二、让学生学有所用,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一)沟通内外,架起学用结合之桥

教材选文注重经典性,而学生更喜欢贴近时代和个体生活的读物,如果教师能够精心搭建教材与当代优秀作品的桥梁,及时为学生课外阅读指点迷津,形成课内所学与课外阅读乃至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学生就会感觉到学语文有趣、有用。例如讲《背影》联系龙应台的《目送》,讲《啊,船长,我的船长呦》顺带介绍林清玄的《鞋匠的儿子》。在兴趣驱使下,学生就会主动读这些作家的文章,拓展视野。再如,讲小说情节的照应,可以让学生讨论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男女主角最后一次对话:“那我可继续幼稚下去咯。”“一定要哦。”有什么作用,教师的示范能启发学生主动地将课内所学用于鉴赏课外文学作品,同时,增强了学生课内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打通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讲修辞联系广告,讲诗词联系歌词、对联,讲小说的场面描写联系电影镜头的切换。高中生接受信息的多元性给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语文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能直接帮助课外阅读或日常生活,就会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会更浓。

(二)植根现实,开出理想之花

不可否认,学生的努力如果能换来高分,学习兴趣自然会增强。但相对而言,语文考试的正向激励不足,进步与努力正相关度低,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命题与教学内容脱节。阶段考试为了与高考接轨,忽略阶段教学重点,每张试卷都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致使阶段性努力收效甚微。

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将课标分解到各个阶段。阶段考试的命题要尽量对应最近的教学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珍爱生命》单元小测,试卷的阅读材料或者用能体现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或用史铁生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没必要非要绑个论述类或说明类文本不可。问题设置要体现单元教学重点,如情景关系、题目的丰富意蕴、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等等。写作考察不一定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只需限定“珍爱生命”话题。可在学习本单元前就将作文题目告诉学生,鼓励学生搜集素材,深入思考。建立起学习与成绩的正面关联,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增强,再加上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本身。

(三)体认人生,构建个人精神家园

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语文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充实生命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文本思考人生,使之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对生命的作用,体验到巨大成就感。

教师要善于发掘作品中能唤起学生共鸣之处,创造情境,让学生得到感动和启发,达到一般知识难以达到的快感境界。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跳出自我,发掘作品对人生的情感延展和补偿功能,净化灵魂,增长智慧。例如,学习《金岳霖先生》不能止于讨论“金岳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理性问题,还要让学生感受这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建国后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接触社会”时是怎样的心情。是迷失了自我?还是无奈?学习《祝福》,不能满足于讨论“祥林嫂悲剧的原因”,还应该考虑“柳妈在祥林嫂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幸者总是以挖掘别人的痛苦来自我安慰,进而拷问人性。教师应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人生高档次的成就感:灵魂的净化。

总之,只有紧扣语文学习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才能取得实效;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内在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荣生《语文科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5.李海林《“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进展、问题及策略》,《中学语文教学》。

6.黄玉峰《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7.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动机文本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动机不纯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