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比肩世界的创新中国画
2014-10-14吴蓉
吴蓉
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进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人物画创作室主任,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会长,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
谈到画家石齐,或许有人会想起他在1972年的成名国画《迎春》,然而,在美术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石齐与中国传统画家不同,像毕加索一样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有人感叹石齐在20世纪70年代名声大噪之时不满足现有成绩,而是在创作出一幅幅骄人的画作之后,坚持创新,不断追求自己的创新国画梦想。20余载磨一剑,至上世纪90年代,石齐才创作出在之后备受推崇的 “三象合一”(“三象”即抽象、具象、印象)绘画作品,自此奠定了他作为创新中国画第一人的基石。
如果翻看石齐的履历,一句话足以证明其在绘画艺术领域的造诣之深:擅长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书法、油画皆精。《经济》记者采访了当代中国画家石齐,分享他的艺术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教育以及中国绘画艺术走向世界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成长,从传统国画到“三象合一”
初见石齐,他正带着他的最新画作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展览,神采熠熠,滔滔不绝,时而走近画作为观者讲述细节,时而走到展厅中间与其他参展画家寒暄。如果用“有艺术家范儿的老顽童”来形容石齐,记者觉得最为恰当。而这位在美术界的 “老顽童”,凭借其优异作品引发注目,而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也为他带来争议。
著名美术理论家、国画家邵大箴曾这样评价石齐的成就与争议:“暂时撇开对石齐艺术成就的评价不说,我觉得在当下美术界,像石齐这样能引起争议的画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许多画家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对他们的作品很淡漠,那倒是让人忧虑的事。”
谈起自己创新中国画的历程,石齐陷入回忆。
如同所有中国画者的成长历程,石齐也曾虚心研究林风眠、李可染、黄胄等人的艺术;又与大多数人不同,石齐没有将大师的印记带入自己的画作,而是接受前辈作画精神坚持个体创作。1972年,石齐创作的《飞雪迎春》、《迎春》参加全国美展,《迎春》获金奖,从此一举成名,石鲁先生评价“石齐是位前途无量的青年画家”。1976年他被调进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同年,他创作了泼墨大写意巨幅作品《人人都在幸福中》。1979年,石齐接受文化部创作组安排的任务创作表现周恩来总理1961年参加泼水节的画作,巨画《泼水节》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有人说“70年代是石齐年代”,此画展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果照着这条路走下去,石齐现在的头衔或许就是单纯的“著名国画家”了。
然而,石齐却是这样一门心思地与众人背道而驰了,而怎么去“驰”,石齐坦言当年的自己也甚是茫然。“在我的《泼水节》发表并得到普遍地赞扬之后,我发现我们中国画还是‘老牛拉破车的局面。我本身是如此,整个画界、书界都是如此。当时刚开始改革开放,我就想我一定要跨一大步,但是要怎么跨,的确不知道,只想革新,只想把原来那套先革一遍。”
就在这之后的整整5年,石齐再也没有一幅传统的中国画问世,这5年,石齐一直处于“打破自己”的过程中。“过去临摹太多,这个画家,那个名家,影子太多,我唯有拆了重组、拆了再重组。”
就在这个过程中,石齐刻苦研习世界艺术形态:“在世界绘画理论上,普遍认可‘二象理论——抽象和具象,看不懂的就是抽象,而清清楚楚的就是具象。但是我认为这个定义是片面的,如果要全面还需要加入印象的概念,三者相互融合。就像你对一个人有一个印象,服装怎么样、成就如何,这些都是印象,而我认为艺术也是如此,印象的空间很大、磁场很大,留给画家发挥的空间也很大。”石齐还讲述了一个他灵感来源的小故事:“一次我去九华山,一个寺庙的出口有一个放生池,我坐在池边,抬头看天上的明月,低头看放生池里的水,月亮在上面漂,影子就在其中。我就想到一个画家都要能上天、入地、到人间去,这样才能成为好画家,而不是简单地写生,画农民、到工厂。天上走走,地下走走,民间走走,把所见所悟统一起来,创造的东西才是艺术。”
在得出“三象合一”的理论之后,石齐很是兴奋,甚至找来好友山水画家杨达林为自己篆刻“三象”的印章。而一次与近代名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的交流更进一步坚定了石齐走“三象合一”创新中国画之路的决心。石齐向李可染请教:“李先生,我想把世界上不同的风格糅在一块,成为一种风格,你感觉怎么样?”李可染稍作犹豫,说:“一个画家要研究一种风格,虽然也有难度,但相对比较容易,但把几种风格都糅在一个画面上,很难,很不容易统一,假如能够统一,这种画是世界上最好的画。”
在石齐“闭关”钻研的几年间,不断有人向美术协会打听他的去向。“大家都问石齐去哪儿了,我心理就觉得安心,原来大家都还记得我。”石齐对记者笑言。尽管石齐拥有多年练就的、早已锋利的中国画风利剑以及深厚的绘画功底,但想要劈开“三象合一”的创作之路仍旧异常艰辛。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曲折20余年,石齐才创作出包括《藏女》、《养鸡姑娘》等一系列优秀的“三象合一”作品。
创新,亦是绘画艺术的主题
在今年9月份刚刚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我们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创新这一理念也在会后被经济学家和媒体反复提及。在文化领域,石齐就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先驱,他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回头。
“之前我也是一个老中国画者,原来画大公鸡、鸽子,画马,信手拈来。但是传统只是传统,我们是现代人,没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一味地模仿不会有流于后世的好作品。”石齐认为中国美术界太过于拘泥传统,有弊有利。“传统的优点是跟世界其他国家不一样,有中国特色。”
因此,石齐为自己作画提出一个“黄金分割点”的要求,即任何一幅作品,中国元素一定要占到60%,另外40%可以自由发挥,这样才是创新中国画。endprint
提到创新中国画的另一个初衷,石齐指出,“三象合一”的创作方式是对绘画艺术历史性的创新,也是对千百年来具象画家们的一种解放。“欧洲16、 17世纪的最伟大的画家都是写实派画家,擅长画宫廷、画宫廷美女。但是你想想一个 70多岁的白胡子老头,拿一个棍子,在布上,手还在哆嗦着一笔笔的画。这对我的刺激很大,具象的画家都太累了。如果画家都能把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以及艺术造诣加进画作里,作画不辛苦。”
此外,“三象”的画法对欣赏者更有吸引力。“看画时你不需要每个部位都清楚,这个可能像人,可能像马,可能像树,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对观看者来说,画面的模糊与给人的印象是比每个地方都清清楚楚更有吸引力,它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想象力,每一个人都能从画面中读出不同的意味。”
“我想中国画是千年一朵花,但是人们欣赏观念和欣赏习惯各不相同,仅此一朵花,远远不够,而应有千千万万朵花。中国画的思路太窄,形式太单一。我恨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醒悟得太晚,感到再不能只循着传统的程式亦步亦趋地向前爬行,而必须尽快从中解脱出来。”这是石齐的内心独白,给予作品新灵魂,或许就是石齐不断创新的初衷。
执教,教学相长10余年
中国画坛对比西方进步缓慢,石齐认为根源在于中西方绘画教学方式的不同。“西方的老师会跟学生说,画画重在创新,不要雷同。但是中国的老师却会说,临摹为主。因此,西方的画家,每个人的作品都不一样。而中国的呢?老师们认为哪个学生临摹的比较真,写生的地方比较少见,这就是好。”石齐认为,中国画家千篇一律,西方画家百花齐放就是如此演变而来,而从教育的源头上下功夫,中国才能跟世界平起平坐。
“每一个人,天生就有艺术天分,你的言行,你与生俱来的气息,坚持下去都能有所成就。”石齐认为要成为一名画家,真正要走的路线是“先成家,后补课”。“把你爷爷、祖父给你的基因先发挥起来,成了形,有了模样之后,你再去补一点别人的长处。”
被问及坚持教学十余年的意义,石齐指出:“教学对教者来说也是一个求知探索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学生求知创作,我也是求知创作。老师有的成果,影响给学生;学生都有优点,闪光点,老师要及时表扬,并且也要从中学习。”
另外,老师必须对学生的从艺人生有所裨益。“我教的任何一个学生,我都要先帮他们想到,以后这个学生要有饭吃,能挣馒头。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里,给他们进行鞭策、赞美和完善。”据知,石齐曾多次帮学生出画册、办画展,希望帮助学生扩大影响力。
画油画,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
除了国画,石齐也是一名油画家。这与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门进一步打开,高端技术、西方艺术文化同时涌入中国。国人无不恍惚: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将会取代艺术,纷纷改行;也有人为博取眼球,“平民化”高端艺术;更有人面对世界精湛的油画技艺,无所适从。石齐曾嘲笑当时的画坛“油画危机”了。而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备受国际推崇,然而如果将中国绘画作品,特别是油画,与国外对比却倍显凄凉。
石齐在内心感叹:单纯学习油画不行,要拿出属于本民族自己的油画,到世界去比一比,那才真正有意义!
2012年的冬天,梦想成真。当年12月,应法国美术家协会特别邀请,石齐画展在法国卢浮宫开幕。共65幅石齐的国画、油画作品在卢浮宫展出,一周内参观人数达到10万人次,参观者往往滞留一天之久,流连忘返。法国美协的主席米歇尔·金表示,“我们一直很关注中国画家石齐先生和他的作品,他把西方绘画语言和东方艺术融为一体,对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大。石齐的画作很有时代精神,他对西方绘画艺术有很深的理解力,我会呼吁法国艺术家向他学习。”巴比松是法国艺术家中心,该市市长更对石齐发出邀请涵,希望石齐能到巴比松举办画展。
面对如此赞誉,石齐除了骄傲更多的是惋惜,他惋惜中国当代众多优秀画家的优异作品都没能为世人所知,“我看了法国的作品,我们的作品绝对不比他们差。虽然中国绘画走出国门30年,但是外国人依旧不知道中国画,他们所知仍停留在中国人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传统画上。”
石齐认为传统中国画对国际友人来说过于陈旧和神秘,而正是因为流于海外的画作多为传统画作,世界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印象仅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的作品。“他们看我们100个人都是一摸一样的山水画,一样的构图,一样的装裱。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画的伟大之处在于每幅画都如此相似。”
石齐提倡,中国的当代画家都要把以自己的画作拿到世界比较为目标,“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说,我不仅要和中国的画家比,我要与世界的大师们一起比较,一起进步。作为艺术家,你不能一直自己关在家里创作,心想‘中华五千年就出了一个我。”
对于“提高全民文化软实力中国梦”的意义,石齐有自己的想法,“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氛围,另外最有创意、最美好的艺术也都从人民群众中来。”
而作为一个绘画大家,石齐也担起他的责任,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内各类画展,与绘画爱好者面对面交流。“大画家、大艺术家对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国家提倡高端文化,而现在对公众开放的却都是低俗文化。尽管这些低俗文化知名度很高、收视率很高,但是他们根本就不伟大,艺术从业者的精神和内容应当集中在高端的文化渲染方面,这样才是有用的、伟大的艺术家。”
被问到“文化梦”如何实现,石齐表示,“自上而下”是提高全民文化软实力的唯一途径,应当从国家、艺术家层面去引导人民。“国家提倡高端文化,但是老百姓自己追寻,很难。因此,需要更多的高端文化艺术家多多参与到可以影响和渲染全民文化的活动中。比如来参加文化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影响大众对艺术品鉴的同时,还可以跟同行沟通、交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