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银木:基本功铸成钢铁王国
2014-10-14
做钢构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问单银木,他一定会先沏杯茶,沉思10秒钟,然后缓缓吐出三个字:基本功。
确实,对建筑钢结构这个行业来说,焊接、浇铸等基本功是建成高楼大厦前必不可少的一步。20多年前当单银木手握焊接管第一次焊接上两截钢管时,他并没有想到,此后的岁月里,他竟然需要如此频繁地拿起无形的焊枪,来弥合人生的今天和明天、企业的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裂缝。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业的他,2000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股份公司,2003年上市。2008年即在安哥拉接到了一个387亿元人民币的订单,股份从3元一路飙升到30多元。他成功了,并终于触摸到人生与事业版图的扩张轨迹。
2003年10月24日,杭萧钢构股票上市之夜,单银木在庆功晚宴上向全体员工致辞,他说:“尽管十几年来,公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仍然要郑重地宣布,今天才是我们的创业纪念日。在我看来,历年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企业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而我们必须在今天从零开始,是因为我们刚刚才拥有了创业的最基础条件,那就是一个成熟的公司价值观……”
积累:从农民到实业家
单银木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
“记着我们家边上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边上是用毛竹茅草搭起来的家,后来我父亲把它拆了,建成下面用石头垒成墙、上面用茅草加油毛毡的家,再后来我长大后和兄弟几个挣了点小钱,又把石头墙拆了,换个地方,建成下面是砖墙、上面是瓦片的家。”说起童年,单银木脸上浮出一丝苦笑。
单银木挣到的第一份工资,是18岁那年在桐庐与钢板、切割、电焊打交道的一个工地打工时领取的。当时,他又要拖拉抬运,又要打杂善后,简直就是技术工的“孙子”。不仅这样,他刚入门就挨过师傅一顿狠狠地教训——起因于“偷学”。师傅不肯教,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知识,单银木只好利用一切机会用眼角的余光去“扫”,用大脑的灵光去“悟”。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单银木的焊接才能脱颖而出;又过了半年,他对钢结构的创新运用超过了厂里每一个人。
他的勤奋和责任意识引起了厂长的关注,并认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随后,厂长就推荐他去负责一个工地。单银木在工地上一呆就是3年。这3年是他人生的充电期,使他不仅在20多岁时就懂得了如何协调团队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技术能力也突飞猛进。
20年后单银木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我的同龄人正在尽可能地追求工作轻松,追求在不影响月底工资的情况下,每天‘少做一点,少想一点。而我则在这3年中养成了‘每天多学一点,每天多做一点的习惯。”
在工厂学徒几年后,单银木决定自己建工厂办实业。1985年,他回到老家浙江萧山,向乡亲们租了几亩地,领来执照,刻好公章,砌好土围墙,买来二手设备,招来5个穷兄弟,向杭州一家国有企业买了一台报废的电焊机,拉回家,自己买配件修复后,一个破破烂烂的萧山市金属构件厂就这样理直气壮地上路了。当时的单厂长对穷兄弟们说:“种田啥时是个尽头?从现在起10年之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住上杭州市里的商品房。”大家“哗哗哗”拍手,虽然不是很相信未来,但他们信任眼前这个人。
小厂艰辛地发展着:给啤酒厂做发酵管,给钢厂做钢水包,给环保局做环保设备,给水库做闸门阀门……业务量总是忧喜不定,好的时候大家赶几十里路去西湖边吃鱼,不好的时候单银木绷着脸和员工打牌,却不忘安慰告诉他们大业务明天就会到。
大业务说来就来。1987年3月,一个60万元的金属构件工程找上门来,合同签订就预付了50万元工程款。单银木的第一个反应是:终于有钱了,需要一个体面的办公楼。于是打时间差,一面做工程设计,一面马不停蹄给自己盖了一幢小楼。
然而1987年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国家紧缩银根;二是原材料价格猛涨。而单银木原本的计划是:等办公楼建好后工程再开工,随后用办公楼到银行抵押贷款,最后再支付工程材料款。这本是一个完美的、丝丝入扣的流动资金运作周期。但那两件事扼住了构件厂的咽喉。银行贷不出款来,材料买不回来,工程不上不下,客户的怒火几乎把单银木烤糊在他的新办公楼里。
为了“面子”而大丢面子。单银木痛定思痛,开始思考这种接单型企业的弊端:第一,它无法形成企业规模化生产,总是做不大;第二,它的兴衰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他想做产品,能够进行批量生产以及批量批发的那种产品。
1990年,单银木便开始与别人合作生产“水泥输送机”。不久水泥市场不景气,水泥厂纷纷下马导致产品滞销,单银木嗅觉灵敏,迅速转向,与杭州锅炉厂合作成立锅炉辅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锅炉钢架。锅炉钢架上马数月,打火机市场忽然热闹起来,于是他又成立打火机厂,生产打火机……
1993年年底,在递出去的名片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单银木”3个字的背后,有8家企业在排着队证明这张名片的含金量。
然而,没过多久,有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拿着这张名片,“很不懂事”地问了一句话:“贵公司的净资产有多少?”单银木一时语塞,回到办公室叫会计算一算。答案是63万元——平摊到每个企业,不到10万元。
单银木突然觉得很没面子。8家企业别人都没有听说过,那叫什么成功?
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决定到国外去走一走。
而这一出去,则彻底改变了单银木今后的道路,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增添了一笔浓厚的笔墨。
发展:专情“钢结构”
1994年,单银木在日本考察,一个个建筑工地引起了他的兴趣:工地上看不到成堆的砂石和成队进出的混凝土运输车,没有飞扬的尘土,听不到搅拌机的轰鸣,只有高耸入云的吊塔忙碌不停地吊着钢柱子,和电焊工手中闪烁出的美丽弧光。经打听,方知这就是风靡西欧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概念,就此闯入了我的视野。”单银木说道。endprint
看准了钢结构,单银木说干就干。1994年,单银木成立杭萧轻型钢房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更名为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他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卖掉了旗下所有的企业、产品和设备,用一种很坚定的姿态,将“钢结构建筑”确立为新公司的主营业务。
建筑钢结构,通俗地说就是以钢为主体造房子,所有的金属构件都是通过工厂流水线制造出来,代替一砖一瓦的现场垒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建筑已占建筑总量的65%以上,成为建筑业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钢材的短缺、工艺的落后、市场高层次需求的匾乏等原因,中国建筑史迟迟未能翻到“钢结构”的一页。
10多年和“钢”打交道的阅历使单银木对建筑钢结构的理解事半功倍,他决定将业务方向定在轻型钢房,以厂房和超市建设为主,因为轻钢技术门槛不高,容易进入。
然而观念的门槛却很高。“记得当时公司的业务员非常痛苦:既没有工程实例,也没有企业实力,大家拎着包,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做陌生拜访。很抽象,接单很少,大单更是没有。”单银木边抽烟边笑言。
这一启蒙就是两年多。时光如流水逝去,他已经进入了中年。和他几乎同时起步的浙江商人,鲁冠球红火了,宗庆后出名了,陈金义发达了……而自己还在为企业能不能撑下去感到焦虑。
1997年10月,机会终于撞向了有准备的人。杭萧轻钢被邀请参加安徽省“九五”期间第一号重点工程(951工程)——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房的招投标。一标人马兴冲冲地赶往安徽,才发现自己是“老鼠打洞到了猫的房间”——一家号称“百年轻钢企业”的世界500强美国公司在座,本土公司形同陪衬,招投标等于走过场。
这是美国公司抢占中国钢市场的第一战,该公司总裁副总裁亲自带队,志在必得。第一轮议标结束,美国公司轻松胜出;随后传言美方以4800万中标,合同已经敲定,只等第二天签字。数家公司打道回府,单银木却决定多留一天,争取最后一丝希望。
当天夜里他足足抽了4包烟,拿着设计图绞尽脑汁地算账。关键时刻,单银木多年积累的关于“钢”的基本功发挥了作用。深夜12点,他抄起电话给奇瑞方负责人打过去,愿意将杭萧的投标价再降500万元。此时,杭萧的投标价已经比美国公司低了足足800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负责人答应见面谈谈。
假如依照杭萧从前的设计,每平方用钢量达32公斤,4000万元的合同就意味着白干。单银木敲开设计专家的门后就拿着火柴棍比划起来:怎么调整,怎么改进受力模式,用钢量如何可减少到每平方20公斤……设计专家一合计,此法不仅节约用钢量,而且更加安全,大为叹服,当即做了改进。
太阳升起的时候,一夜未眠的单银木拿着新的标书和设计图,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招投标办公室,和奇瑞负责人推心置腹:你们把合同给美国公司,他们最多只是赚了一笔钱;给我们却是帮助了一个中国公司的成长,我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而且美国公司拿到工程也是分包给国内公司做,我们保证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它用什么材料我们也用什么材料,我们还欢迎你们给工程派两位监理……
就这样,世界500强的美国公司进军中国的第一仗,却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了,而且掉进了一口毫不起眼的“锅”里。喜出望外的杭萧人玩了命地认真对待,“951工程”——当时亚洲最大的单体工业厂房,成了中国新兴建筑钢结构行业“第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又漂亮又便宜的钢结构厂房成为一时之尚。
杭萧公司因此声名远扬。
未来:打造更安全的栖居所
出于职业的习惯,单银木对数字有特别敏感。钢结构建筑,在外行人看来,确似“搭积木”般的快捷和方便;而内行人知道,一切建筑、特别是钢结构建筑是难以胜数的“数字”的构成,钢管的选择、无缝的对接、承压承重的能力,哪一样离得开精准的计算和检测?
然而,有一种数字让单银木心痛不已。
据中国地震局统计显示,自19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灾害致死人数达到55万,占全球地震致死人数的53%。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筑以砖瓦结构或砖混结构为主,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足,被砸死或窒息而死的占地震死亡人数的绝大多数;二是倒塌的建筑物阻碍了道路,严重阻碍了震后救援。
还有一种数字让单银木焦虑、着急:为了抗震保安全,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和日本就积极推行钢结构住宅建设。以最早发展钢结构住宅的美国和日本为例,其钢结构住宅在房地产市场所占的份额已分别高达75%和71%,而我国还不到1%;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寿命一般为80年,而实际使用寿命都在100年以上,而我国住宅建筑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它们的一半。在日本等国,正是钢结构建筑抵御了地震的轮番攻击,使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大为降低。而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到近年来的汶川、玉树大地震,虽然有多种的客观原因,但如果在住宅建设上有所提升或改进,就能让人民系上更多的“生命保险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世界文豪雨果如此说。单银木想改写这本“史书”,他用另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理想:昨日秦砖汉瓦,今日杭萧钢构。
他预言道,21世纪是钢结构的世纪,也是钢结构住宅大发展的世纪。
记者问,你这样倾情于钢结构住宅,为的是什么?
他喝完杯子里的茶,说道:“生命无价。中国人值得更安全、更舒适的栖居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