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枢:看好《壹读》的数字化转型
2014-10-14詹国枢
詹国枢
纸媒体数字化转型,无疑已是大势所趋。放眼全国,到底哪家冲在前面?笔者以为,《壹读》做得相当不错,值得格外关注。这本创刊未久,已将纸媒体和网络媒体做得风生水起,影响颇大,有同行甚至断言,《壹读》走出了一条纸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路。《壹读》到底新在哪里,有哪些经验值得同行借鉴呢?
一是媒体观念新。何为媒体?《壹读》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认为,“我理解的媒体,不是杂志,不是报纸,不是PC,不是手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素质、表情、智商、品味,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在林楚方看来,《壹读》并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而是一群“内容生产者”。
二是传播手段新。《壹读》将自己定位为“内容生产者”,产品一旦成型,立即全方位立体传播,向外推送。除杂志外,视频、微信、微博、博客、客户端、互动游戏……凡能用互联网传播者,统统大胆尝试。早在《壹读》创刊前半年,团队便精心制作精彩有趣的网络视频《悲催的伦敦奥组委》、《官员升迁指南》、《中国精英移民地图》等,视频刚一发布,便像病毒一样在网上迅速扩散,形成上亿点击量,先声夺人,为《壹读》登台作了巧妙铺垫。
三是产品内容新。林楚方认为,信息时代,尽管传播手段不断创新,但“内容生产依旧是《壹读》的核心竞争力。”《壹读》将内容定位为“轻幽默,有情趣”。为何如此?林楚方说,信息时代,媒体必须做“悦读”产品。为确保内容精准定位,《壹读》制定了几近严苛的生产流程。杂志每个版块、每个栏目,均有清晰可操作性的具体描述。每期封面,必须在十个备选中产生,少于十个,就是“事故”。《壹读》视频要求文案必须精准详细,撰写者要用调查新闻事件的方法调查知识;视频时长,不能超过4分钟,因为时间太长,观众会累;每个视频,必须有20到25个笑点,因为《壹读》必须幽默有趣,观众不笑,不能达标,等等。
四是组建队伍新。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当然需要极具互联网思维的人。为此,林楚方力主启用新人,向社会招聘时,哪怕没有文凭,专业并不对口,没有北京户口,只要确有真才实学、疯狂热爱互联网,那就OK。《壹读》团队目前大都非常年轻,新媒体部几乎清一色的80、90后,就连杂志执行主编马昌博也是80后。《壹读》员工,几乎都具备一专多能本领,既会撰写脚本、制作视频,又会剪辑音频、兼当主播。林楚方对其下属是如此描述的:偏执,不偏激;崇尚自由,又有约束;偶尔安静沉默,时常内心锦绣;学习成绩未必优秀,某种才华一定横溢;还有,他们都很有趣。
行文至此,突然发现,以上做法,其实并不新鲜,别的纸媒,大抵也都明白,而且多多少少,也都在做,为何单单《壹读》能够一骑绝尘,干得如此出色?笔者以为,归根结底,在于两条,其一,力度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相信,真实干。其二,质量究竟怎样?是不是真严格,真较真。倘若道理已经明白,方向也还清楚,却是左顾右盼,行动迟缓,再拖延下去,机会必将一点一点丧失,传统纸媒,恐怕就真有些岌岌可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