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田间抗性评价及摘叶法防治技术初探
2014-10-14杨子祥苏银玲麻继仙但忠杨龙李易蓉木万福
杨子祥+苏银玲+麻继仙+但忠+杨龙+李易蓉+木万福
摘 要 对云南热区4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和发病特点调查,同时评价了人工摘除病叶法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拉比品种抗病性优于其它3个品种,同一品种植株上各部位发病严重程度依次为下部>中部>上部。用20%噻菌铜SC 300倍液进行病害防治时,辅以人工摘除下部重病叶的措施可显著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抗性评价 ;摘叶法
分类号 S436.42
Preliminary Study on Leaf Defoliation Method and Field Evaluation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Speck of Tomato of Four Genotypes
YANG Zixiang SU Yinling MA Jixian
DAN Zhong YANG Long LI Yirong MU Wanfu
(Insititute of Tropical Eco-agricultural Sciences,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anmou,Yunnan 651300)
Abstract Test by comparing 4 varieties of tomatoes disease resistance and disease i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and adopt disease leaves removal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bbi resource performed better disease resistance, tomato bacterial speck disease of disease severity in plant were lower > middle > upper. Preventing disease with 300 times liquid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supplemented by artificial removal of lower ill leaf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ect.
Keywords tomato bacterial speck ;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 leaf defoliation method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Okabe)Young, Dye&Wilkie]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自1933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大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已在20多个国家有发生报道,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2-4]。1978年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造成美国佐治亚州160 hm2番茄欠收;澳大利亚1980和1983年该病严重发生,1985年再度流行[1]。近年来随着我国番茄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加,细菌性斑点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甘肃、山西、新疆和天津等地也相继发生[5-7],并有上升的趋势,据报道一般可造成10%~30%减产,严重的减产在50%以上,对我国的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8]。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涉及病原形态、检验技术、发病规律、品种抗病性、病害防治和病原与寄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等[9-13]。
云南热区由于具有特殊的气候优势,露地栽培番茄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年种植面积约为7 300 hm2,为番茄周年生产集中区。番茄生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菜篮子工程建设。但近年,在热区番茄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危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使番茄品质降低,产量减少。通过2012~2013年在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调查,发现病害发生与危害以8~11月份最重,可造成5%~50%的产量损失。本研究拟通过4种番茄资源田间抗病性初步评价,并结合病害的发病特点,展开适当部位病叶摘除措施,以期为选育抗病资源,并探索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安全、生态、绿色防治细菌性斑点病方法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10号、23号、26号、拉比由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提供。供试药剂20%噻菌铜SC,购买自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田间抗性评价
试验于2013年9月在云南元谋县农户种植地进行,试验地为多年连茬番茄种植地。试验地管理以农户按照大田栽培措施进行,各小区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及水肥管理等均匀一致,植株长势良好,试验阶段为盛花期,病害发生盛期。调查以上述4份供试番茄品种资源为对象,以拉比作为对照(CK),采用平行线取样法进行调查。每个品种调查10株,每点调查2株,每株按上、中、下各调查3片叶。病情分级参考韩盛等报道[14],按6级分级标准调查:0,叶片上无病斑;1,0<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3,5%<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0%;5,10%<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5%;7,25%<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0%;9,50%<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00%。
1.2.2 摘叶法防治效果研究
试验地设于云南元谋县水旱轮作模式种植地,上茬种植水稻。以拉比番茄品种为栽培品种,地块水肥条件良好,栽培管理一致。试验设3个处理:A:20%噻菌铜SC 300倍液喷雾;B:20%噻菌铜SC 300倍液喷雾+摘除植株下部病叶片;C:清水喷雾为对照为。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9个小区,小区间设有保护行,每小区面积约30 m2。以五点取样调查法在每个小区调查10株,统计其发病率,病情分级按6级标准调查。2013年8月24日进行试验前首次田间病情调查,25日根据试验设计进行第1次药剂喷雾、摘叶处理,第1次施药后间隔7 d进行第2次喷药。试验共喷药3次,并于第3次喷药后7 d再次调查病情指数。endprint
1.3 数据分析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DPS6.5数据处理系统,以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分析,比较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抗性评价
对供试4份番茄品种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为:26号病情指数为37.65%,23号病情指数为34.44%,10号病情指数为32.72%,拉比病情指数为19.75%。其中以26号病情指数最高,说明在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上同比其它3份番茄品种表现最差。而拉比番茄病情指数仅为19.75%,抗病性相对最好,这与实际生产中种植农户反映拉比番茄有抗细菌性斑点优点的说法相印证。从差异显著性上看拉比品种与10号、23号、26号差异极显著,而10号、23号、26号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见图1。
各品种植株的不同部位病情指数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供试的4个番茄品种植株上,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均以植株下部叶片危害最重、中部叶片发病次之,上部发病最轻。各品种的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异极显著,这与该病害的发生、流行因素和传播方式密切有关。通过与图1数据分析和比较还可发现,细菌性斑点病的全株平均病情指数与植株中部病情指数相近,病指波动在2.09%~5.68%,如供试的26号番茄品种全株病指与中部病指仅差0.13%。
2.2 摘叶对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效果
摘叶措施对病害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3次施药7 d后,以20%噻菌铜SC 300倍液喷雾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的措施对病害防治较好,防效达56.56%,与单纯喷药的防效37.14%有极显著差异。从病情指数增长率来看,采取摘除病叶+喷雾农药的措施在对病害情的控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防控的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番茄在水果、蔬菜市场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番茄细菌性病害对番茄产业的影响日趋严重,怎样科学、合理、安全地防治病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番茄育种工作中,如何迅速培育出商品性好、抗病、逆性强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试验中除现已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拉比番茄外,其余处于选育阶段的3个供试番茄品种也在选育试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农艺及商品性状,但3个供试番茄品种均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存在不足,这是下一步品种在区域推广选择和抗病性选育改良的重点方向。目前该病害的防治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由于缺乏用药安全意识,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试验中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防治的措施后,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病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摘除病叶+喷药措施只能适当减轻病害损失不能避免病害的发生,但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农药残留、降低病原菌抗药性等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及推广应用。 在田间抗性评价试验中,3个农艺、商品性状表现较好的番茄品种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表现欠佳,还需进一步进行品种筛选和优化。而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细菌性斑点病严重程度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在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的防治试验措施中,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较单以喷雾农药防治效果提高了19.4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具有传播快、发病迅速、控制难度大、生产损失严重等特征,因此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及其防控方法与措施研究,应成为近期番茄病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于 莉,孙福在,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防治[J]. 植物保护,1999,25(4):56.
[2] 杨春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和内生生防菌的筛选[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3] Yunis H, Bashan Y, Okon Y, et al. Weather dependence yield losse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speck of tomato caused by Pseudomonas tomato[J]. Plant Disease, 1980, 64: 937-939.
[4] 文朝慧,王军平,何苏琴. 甘肃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鉴定与检测[J]. 中国蔬菜,2013,(6):68-73.
[5] 冯凌云,赵廷昌,孙福在. 辽宁省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J]. 辽宁农业科学,2000,6(1):53-54.
[6] 杜志强,孙福在. 辣椒、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 植物检疫,1994,6(5):358-360.
[7]丁爱云,时呈奎,郑继法. 山东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初步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6(2):207-208.
[8]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2011,(4):901-902.
[9] Bashan Y, Okon Y, Henis Y. A note on a new defined medium for Pseudomonas tomato[J]. Journal of Applied Bacteriology, 1982, 52(2): 297-298.
[10] 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1):37-42.
[11] 范晓静,杨春泉,邱思鑫,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生防菌的鉴定、防病及定殖力[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4):337-341.
[12] 袁 伟,万红建,杨悦俭,等.番茄Pto抗病基因家族的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225-227.
[13] 张月娟,赵廷昌,杨玉文,等.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与无毒蛋白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 939-4 944.
[14] 韩 盛,杨 渡,徐万里,等. 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防治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试验[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1):2 258-2 261.endprint
1.3 数据分析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DPS6.5数据处理系统,以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分析,比较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抗性评价
对供试4份番茄品种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为:26号病情指数为37.65%,23号病情指数为34.44%,10号病情指数为32.72%,拉比病情指数为19.75%。其中以26号病情指数最高,说明在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上同比其它3份番茄品种表现最差。而拉比番茄病情指数仅为19.75%,抗病性相对最好,这与实际生产中种植农户反映拉比番茄有抗细菌性斑点优点的说法相印证。从差异显著性上看拉比品种与10号、23号、26号差异极显著,而10号、23号、26号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见图1。
各品种植株的不同部位病情指数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供试的4个番茄品种植株上,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均以植株下部叶片危害最重、中部叶片发病次之,上部发病最轻。各品种的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异极显著,这与该病害的发生、流行因素和传播方式密切有关。通过与图1数据分析和比较还可发现,细菌性斑点病的全株平均病情指数与植株中部病情指数相近,病指波动在2.09%~5.68%,如供试的26号番茄品种全株病指与中部病指仅差0.13%。
2.2 摘叶对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效果
摘叶措施对病害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3次施药7 d后,以20%噻菌铜SC 300倍液喷雾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的措施对病害防治较好,防效达56.56%,与单纯喷药的防效37.14%有极显著差异。从病情指数增长率来看,采取摘除病叶+喷雾农药的措施在对病害情的控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防控的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番茄在水果、蔬菜市场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番茄细菌性病害对番茄产业的影响日趋严重,怎样科学、合理、安全地防治病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番茄育种工作中,如何迅速培育出商品性好、抗病、逆性强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试验中除现已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拉比番茄外,其余处于选育阶段的3个供试番茄品种也在选育试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农艺及商品性状,但3个供试番茄品种均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存在不足,这是下一步品种在区域推广选择和抗病性选育改良的重点方向。目前该病害的防治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由于缺乏用药安全意识,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试验中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防治的措施后,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病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摘除病叶+喷药措施只能适当减轻病害损失不能避免病害的发生,但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农药残留、降低病原菌抗药性等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及推广应用。 在田间抗性评价试验中,3个农艺、商品性状表现较好的番茄品种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表现欠佳,还需进一步进行品种筛选和优化。而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细菌性斑点病严重程度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在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的防治试验措施中,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较单以喷雾农药防治效果提高了19.4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具有传播快、发病迅速、控制难度大、生产损失严重等特征,因此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及其防控方法与措施研究,应成为近期番茄病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于 莉,孙福在,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防治[J]. 植物保护,1999,25(4):56.
[2] 杨春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和内生生防菌的筛选[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3] Yunis H, Bashan Y, Okon Y, et al. Weather dependence yield losse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speck of tomato caused by Pseudomonas tomato[J]. Plant Disease, 1980, 64: 937-939.
[4] 文朝慧,王军平,何苏琴. 甘肃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鉴定与检测[J]. 中国蔬菜,2013,(6):68-73.
[5] 冯凌云,赵廷昌,孙福在. 辽宁省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J]. 辽宁农业科学,2000,6(1):53-54.
[6] 杜志强,孙福在. 辣椒、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 植物检疫,1994,6(5):358-360.
[7]丁爱云,时呈奎,郑继法. 山东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初步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6(2):207-208.
[8]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2011,(4):901-902.
[9] Bashan Y, Okon Y, Henis Y. A note on a new defined medium for Pseudomonas tomato[J]. Journal of Applied Bacteriology, 1982, 52(2): 297-298.
[10] 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1):37-42.
[11] 范晓静,杨春泉,邱思鑫,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生防菌的鉴定、防病及定殖力[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4):337-341.
[12] 袁 伟,万红建,杨悦俭,等.番茄Pto抗病基因家族的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225-227.
[13] 张月娟,赵廷昌,杨玉文,等.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与无毒蛋白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 939-4 944.
[14] 韩 盛,杨 渡,徐万里,等. 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防治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试验[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1):2 258-2 261.endprint
1.3 数据分析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DPS6.5数据处理系统,以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分析,比较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抗性评价
对供试4份番茄品种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为:26号病情指数为37.65%,23号病情指数为34.44%,10号病情指数为32.72%,拉比病情指数为19.75%。其中以26号病情指数最高,说明在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上同比其它3份番茄品种表现最差。而拉比番茄病情指数仅为19.75%,抗病性相对最好,这与实际生产中种植农户反映拉比番茄有抗细菌性斑点优点的说法相印证。从差异显著性上看拉比品种与10号、23号、26号差异极显著,而10号、23号、26号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见图1。
各品种植株的不同部位病情指数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供试的4个番茄品种植株上,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均以植株下部叶片危害最重、中部叶片发病次之,上部发病最轻。各品种的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异极显著,这与该病害的发生、流行因素和传播方式密切有关。通过与图1数据分析和比较还可发现,细菌性斑点病的全株平均病情指数与植株中部病情指数相近,病指波动在2.09%~5.68%,如供试的26号番茄品种全株病指与中部病指仅差0.13%。
2.2 摘叶对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效果
摘叶措施对病害防治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3次施药7 d后,以20%噻菌铜SC 300倍液喷雾并摘除植株下部病叶的措施对病害防治较好,防效达56.56%,与单纯喷药的防效37.14%有极显著差异。从病情指数增长率来看,采取摘除病叶+喷雾农药的措施在对病害情的控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防控的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番茄在水果、蔬菜市场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番茄细菌性病害对番茄产业的影响日趋严重,怎样科学、合理、安全地防治病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番茄育种工作中,如何迅速培育出商品性好、抗病、逆性强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试验中除现已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拉比番茄外,其余处于选育阶段的3个供试番茄品种也在选育试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农艺及商品性状,但3个供试番茄品种均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存在不足,这是下一步品种在区域推广选择和抗病性选育改良的重点方向。目前该病害的防治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由于缺乏用药安全意识,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试验中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防治的措施后,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病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摘除病叶+喷药措施只能适当减轻病害损失不能避免病害的发生,但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农药残留、降低病原菌抗药性等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及推广应用。 在田间抗性评价试验中,3个农艺、商品性状表现较好的番茄品种在抗细菌性斑点病上表现欠佳,还需进一步进行品种筛选和优化。而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细菌性斑点病严重程度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在采取喷药+人工摘除病叶的防治试验措施中,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较单以喷雾农药防治效果提高了19.4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具有传播快、发病迅速、控制难度大、生产损失严重等特征,因此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及其防控方法与措施研究,应成为近期番茄病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于 莉,孙福在,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防治[J]. 植物保护,1999,25(4):56.
[2] 杨春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和内生生防菌的筛选[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3] Yunis H, Bashan Y, Okon Y, et al. Weather dependence yield losse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speck of tomato caused by Pseudomonas tomato[J]. Plant Disease, 1980, 64: 937-939.
[4] 文朝慧,王军平,何苏琴. 甘肃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鉴定与检测[J]. 中国蔬菜,2013,(6):68-73.
[5] 冯凌云,赵廷昌,孙福在. 辽宁省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J]. 辽宁农业科学,2000,6(1):53-54.
[6] 杜志强,孙福在. 辣椒、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 植物检疫,1994,6(5):358-360.
[7]丁爱云,时呈奎,郑继法. 山东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初步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6(2):207-208.
[8]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2011,(4):901-902.
[9] Bashan Y, Okon Y, Henis Y. A note on a new defined medium for Pseudomonas tomato[J]. Journal of Applied Bacteriology, 1982, 52(2): 297-298.
[10] 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2001,31(1):37-42.
[11] 范晓静,杨春泉,邱思鑫,等.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生防菌的鉴定、防病及定殖力[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4):337-341.
[12] 袁 伟,万红建,杨悦俭,等.番茄Pto抗病基因家族的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225-227.
[13] 张月娟,赵廷昌,杨玉文,等.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与无毒蛋白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 939-4 944.
[14] 韩 盛,杨 渡,徐万里,等. 8种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防治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试验[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1):2 258-2 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