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源 壮乎高哉
2014-10-14常江
在地铁车厢,在候机大厅,“低头族”们专心摆弄手机的时候,我常常成为“闭目族”,默诵古文古诗,进入那个境界,便有神魂飘荡之感,不禁浮想联翩。每当背到《蜀道难》,心里就有种莫名的冲动:正是李白起首的那个“危乎高哉”,被我化用成“壮乎高哉”,写进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的碑文。
那是15年前的事了。1998年4月,国土资源部成立。不久,原地矿部宋瑞祥部长调到国家环保总局。第二年4月16日,老部长突然往我所在的地质图书馆打来电话,派车接我去,“有要事相商”。
落座,就直奔主题,这是他的性格。
——你在青海多年,对长江黄河,应该不陌生吧?
——打过不少交道,没到源头去过。
——我也没去过。通天河到了吧?
通天河,当然到过。一次,我们话剧写作组的人外出采风,路过通天河大桥。说是大桥,其实并不长,你想,这么一座长江上游的桥,能长到哪里去?不过,它高,它险,它重要,称“大桥”也不为过。车过通天河,在桥上停留,哨兵说“不可以的”;人想走着过桥浏览河色,哨兵说“不可以的”;在这么难得的地方照个相吧,哨兵说“不可以的”。我问:“喊两嗓子可以吗?”责任感很强的哨兵,从来没听到这样的问话,很是愕然。
——要给长江写个碑文,叫你常江来写,最合适了。
说着,递过来三张纸,让我看。
一张是4月13日的“电话记录”:
中办对我局“关于在长江源头建立环保纪念碑的请示”的批复中,只提及同意建立此碑,并请江总书记题写了“长江源”碑名。对我局呈报的碑文只作了审核,没有明确用哪一篇。
另两张便是两篇送审过的碑文。
第一篇碑文,是散文加公文的笔法: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方的姜古迪如冰川,北纬33度25分20秒、东经91度09分55秒,海拔5400米。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滨,长江跨越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流经11省市,全长6380公里,长度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由700多条支流和众多湖泊组成的长江水系,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5;水资源占全国的36%。
长江有6000多万年的历史,它不仅滋润着祖国的锦绣江山,还与黄河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从元谋猿人到河姆渡遗址,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从神女峰到白鹤梁,从马王堆到白鹿洞,从赤壁到南昌,从一座座沿江城镇到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还有那众多流传千古的著名诗文,使长江犹如一部流动的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现在,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流域内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的40%。无论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还是看经济和文化的意义,长江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今天,伴随着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长江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迎接着新的世纪。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污染在加重,水质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尤其是森林超量采伐,陡坡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河床淤高,湖泊和湿地迅速减少,水旱灾害加剧。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在这个世纪之交的世界环境日,我们在长江源庄重地立下这座环保纪念碑,以表示决心: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恢复和保护好母亲河的流域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山青水秀的长江和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碑文,是古文的笔法:
高乎壮哉大江源!此北纬三十三度二十五分二十秒、东经九十一度零九分五十五秒,黄海高程系五千四百米,世界屋脊腹心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之姜古迪如冰川,乃万里长江之正源也。
稽远古之世,臆洪荒之震,板块碰,高原升;冰雪融,涓源出,山川万物生焉。至乃沱沱挟唐古拉之皓雪,通天乘莽昆仑之长风,金沙惊越横断,川流险破三峡,荆河衔洞庭,九江接鄱阳,曲终扬子始与大洋共潮汐。涓涓发乎西极,汤汤归于东海,干流凡六千三百八十公里,全球河长位三,亚洲江擘居首。坦坦荡荡,不舍昼夜,殆千万载矣。斯之谓长江,真长流之江也。
第浩水贯百川,若敷神川古陆之血脉;巨龙横九州,似表华夏文明之图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之江域,雄踞中华河山之半壁。吾数万万兆民,共此一江之水;数千年文明,合此一脉之系。更得千回百折不改东向之志,秋盈春虚不移善利之情,此诚大江之精神,亦我民族之魄魂也。唯心其波淘天外,浩瀚千里,滋泽坤稼,德润万顷,斯乃有锦绣山川,人杰地灵,荫佑民安国泰,文化蜀楚淮吴。则此长江者,真流长之江也。
嗟今之世,人丁倍增,经济固喜腾飞,物华急欲近利,污染日甚,植被骤减,坐致水土不守,河悬湖瘦,物种濒危,旱涝迭剧。遂功利以竭求,必灾患之盛加矣。昭君愁对香溪,忧洞庭湖步云梦之后尘;太白不闻猿啼,叹白鳍豚逐黄鹤将不还。百年生态,恶变示警。一水兴则一邦昌,一水败则一方殇。呜呼!昔人忧天,我今忧水。不尽长江,安得永续!
吁! 临清源而豪赏圣洁,掬浊流当自惭俗秽。逝者已矣,来者当追!值世纪之交,千年之转,世界环境之日,爰立此碑于长江之源,勒石永铭:荷亿万今生感念母亲河万代育哺之恩,明中华儿女呵护流域生态环境之志,积数代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之功,还中国龙天然自和一川碧水之华;祈山青水秀舟畅鱼安之长江,与神州大地炎黄百族之子孙,相与长流。云天可表,日月长鉴,书此以志。
等我看完全部材料,老部长说:“环保总局要在长江源立一座碑,中央同意了。总局请人写的这两个碑文,都太长,二百字以内才好。你看能改就改,改不了就重写。”endprint
——我带回去看看再说,心里没底。
——没有什么“再说”,你常江是跑不了的,我就盯着你。
之所以把这样两篇碑文全录出来,是想告诉人们,这两位作者的作品,是很不错的,也可能是几易其稿的成果,无论是原地整治,还是另起炉灶,都应慎重考虑。而且,从这些叙述、描写和议论中,还可以得到许多关于长江的信息,省去了我许多重复介绍的文字。
我研究了两天,想“取其精华”,但哪个都改不短,只好决定试着重写。从前面的两篇文字中,可以借鉴出一些思路:写长了确实不行,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读者仰着脖子看长文,实在辛苦;文风不妨文白相间,文一点简练,但不能佶屈聱牙,白一点易懂,但要避免过于随意;第二篇碑文总结了“长流之江”和“流长之江”两个亮点,这个思路可以参考,就是说应该深入梳理一下:长江精神到底是什么。
长江的源头,不是山泉,不是小溪,不是散漫在坡地的水流。那是冰川末端,接近岩石,吸热,融溶,化成的一滴滴水,连成的一串串水,瀑成的一股股水;缓缓地、慢慢地,渗透、交汇、流淌、奔涌向前;水声潺潺,叮叮咚咚,水声哗哗,铿铿锵锵,只向远方轰轰然滚滚而去,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就是万里长江的发源地,怎个不“壮乎高哉”?于是,我用“摩天滴露,润土发祥”这八个字开头,如江水一泻而下,写出初稿;隔了一天,加以收拾,整理,修改,碑文便成了这般模样:
摩天滴露,润土发祥。此姜吉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长江之源,海拔五千四百米,壮乎高哉!自西极而东海,不惮曲折,经十一省市,浩浩汤汤;由亘古至长今,不择溪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国之魂也。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感念母亲河哺育之恩,中华儿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玉洁冰清,还诸天地;青山碧水,留以子孙!
碑文把长江精神提炼成“不惮曲折”和“不择溪流”,简言之,就是奋斗和团结,应该符合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吧。我尽量写得人人能看懂,但又尽量继承传统,比如,讲求对仗,那是我长期写对联的长项:
自西极而东海,不惮曲折,经十一省市,浩浩汤汤;
由亘古至长今,不择溪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
在音韵上,则使平仄声交替,有所变化,读之琅琅。诸如即对仗又平仄整齐的句子:
摩天滴露,润土发祥;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
玉洁冰清,还诸天地;青山碧水,留以子孙!
这是正稿,数一数,152字,在要求的范围内。为了更简洁,又删成一个副稿,118字:
摩天滴露,润土发祥。此姜吉迪如冰川,乃长江之源,壮乎高哉!西极而东,不惮曲折,浩浩汤汤;亘古于今,不择溪流,坦坦荡荡。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国之魂也。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世纪之交,蓝天之下,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玉洁冰清,还诸天地;青山碧水,留以子孙!
4月21日夜,定稿。
第二天,将两稿送给老部长,说是交差,心中还很忐忑。说实在的,我最怕写这类遵命文字,层层审查,一人一个意见,都是“仅供参考”,哪个能不听?全不听,不行;全听了,更不行。三天之后,老部长秘书小熊打来电话:局党组通过了,用正稿,一个字没改。
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所料。整个立碑的进展速度和影响,更是出乎我的所料。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上午,立于青海长江上游沱沱河的纪念碑隆重揭幕,央视一套节目现场直播,同时推出大型节目《为了绿色家园》。长江源头是第一直播点,通过荧屏,我看到了老部长,也听到了立碑仪式上的讲话。风很大,讲话的声音常常被吹跑。头一天,作为背景材料,一些媒体登出来碑文,本意是好的,但有的报纸,统共152字的碑文,遗漏的、颠倒的、错讹的,竟有11个字,令我唏嘘不止。更不可思议的是,先是把“摩天滴露”错登成“摩天滴录”,然后又发表文章说,碑文没人“能够真正读懂”。这不成了报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什么叫“滴录”?我也读不懂呀。无可奈何。
不久,环保总局给我发了一个证书:
常江先生:
由您撰写的“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碑文,已被我局采用。
特发此证。
一九九九年七月
至此,这桩文事,告一段落;但文字因缘,却又刚刚开始。以后,常常和老部长有这样的对话:
——常教授,最近有时间吗?(你懂的)
——呵呵,又有什么吩咐呀?(我懂的)
——那就请你……
于是,接手一个又一个文化任务,新鲜、刺激,并兴奋着。我不拒绝文化,那是我的血脉,我的生态,以及我的归宿,如同长江与水的结缘,把映云印月的水、滴翠流苍的水,都吸纳溶合进来,淘沙东去。涌进大海,不是终点,不是消失,是转换,是升华,是无止无休的呼吸。
也许常江永远也写不透长江,但长江永远是常江的榜样,因为我在长江发源的青海,留下过宝贵的青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