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4-10-14周茂非
周茂非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市十分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2011年就提出了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文化与科技均列其中,新的定位为北京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是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优势最为突出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行政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加速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有重要意义。
一是北京具有全国最密集的行政资源。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所在地。因此与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如文化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都聚集在北京。此外,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也都位于北京。因此,密集的行政资源为北京在获取政策信息、了解政策走向以及争取优惠政策方面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北京具有全国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除传统文化外,北京还是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中心,是我国现代文学、现代艺术、现代戏剧的起源地和重要基地。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资源。
三是北京具有全国最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科技活动人员,研发活动相对比较活跃,研发内部支出额和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居全国榜首。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在科技论文数量、科技成果获奖和发明专利批准方面都遥遥领先。由此可见,高度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北京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是北京具有全国最发达的教育资源。北京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最为著名的学府。我国最著名的文化艺术类专业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也都位于北京。据统计,北京市全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7.7万人。全市共有52所高等学校和117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在学研究生达到20.9万人。发达的教育资源为北京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充沛的智力支持。
北京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举措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非常重视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文件,搭建了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中关村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各项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中明确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方向。北京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在今年6月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的两条主线之一,并围绕这条主线规划了两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同一天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也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提出要着力发展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3D打印、绿色印刷等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业态。两个规划从市级层面明确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向和重点,对北京未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
重视科技支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整合文化与科技资源,北京近年来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对企业需求分类进行整合,把以往分散独立的科技资源连接起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北京渲染平台是支撑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影视、动画、建筑漫游、会展设计,游戏和工业设计等创新设计领域,聚集了中央电视台、水晶石数字科技、电影学院、清华美院等龙头企业与重点院校资源,可以提供不同需求的渲染服务。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是为企业提升提供软件工具、开源软件、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服务、硬件设备资源应用等服务的平台,目前已服务包括软件企业、政府机关、行业用户和科研院所等在内的各类客户1500家。北京数字娱乐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包括动画技术支撑平台、游戏测试平台、网络游戏通用引擎技术平台、动画影视后期制作平台和一个动画技术培训中心,主要面向动漫画、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行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些平台的建立对于支撑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强化基地示范,积极推动中关村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6月印发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明确提出“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化载体建设全面推进”要求。为落实《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北京市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为做好基地建设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了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了各相关委办局、区县协同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势。
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北京市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系列工作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亟待加强。目前,全市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存在统筹协调不足、多头管理的问题,亟须政府在促进制度层的融合方面有所突破。虽然包括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科委、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在内的各委办局都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十分重视,但由于缺乏更高层面的统筹,推进实施显得较为分散。各部门在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工作定位、职责分工、推进路径、工作抓手都还有待优化加强。
二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环境尚须优化。从现行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来看,比较零散,临时性税收优惠政策居多,且扶持激励力度不大,也没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当前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文化企业虽然也可以申报,但由于其门槛主要是针对科技企业来设定的,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门槛太高、覆盖面有限。
三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缺乏。由于缺乏具备国际领先创新能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企业,北京市具有高品质和高品牌特征的高科技含量文化产品较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水平亟待提高。北京市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支持亟待加强,能够引领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推进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上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际与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聚焦重点文化产业行业,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目标。围绕重点文化产业行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以文化产品研发设计为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造就中国的迪斯尼、苹果,以及风靡全球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以文化内容体验为主创作一批文化领域的精品力作,立足北京传统文化,打造能够与意大利歌剧、维也纳音乐相媲美的国际文化盛宴;以市场化为主导造就一批本土化的跨国文化集团,形成具有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同等影响力的外向型中国文化产品,繁荣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推动中国文化的大规模输出。
二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坚持需求导向,在文化产业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针对文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和联合攻关,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一定要时刻考虑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产品的研发中,一定要注重提升其文化含量、塑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
三是大力加强园区基地建设,找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抓手。一是选择优秀文化产业园区和功能区,尤其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集聚区和功能区以及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基地,将其建设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如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新兴高端文化产业,将其建设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领域。
四是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企业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对市场反应灵敏,创意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好的创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加强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培育,将其作为文化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做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技术和产品推介工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五是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机制。文化部门与科技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计划总体考虑,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需求与当前科技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扶持文化科技中介等行业组织,实现文化科技资源流动,使一些共性技术在文化企业间实现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技术含量。
(作者: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