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2014-10-14李萌潘家华

前线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明习近平生态

李萌+潘家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批示,系统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重要性、指导思想、实现路径和机制与制度保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崭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生态文明是追求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的新文明形式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生态脆弱国家,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生态现状的准确定性。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论述,指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形态中的历史定位,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

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其中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既包含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生态公正、生态义务、生态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内容,还包含生态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改造和提升,使得人类能够实现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能够实现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社会效率,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工业文明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富线性积累的价值观必然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不和谐,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所寻求的是一种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不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再次强调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同等重要的顶层位置,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注重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种价值理念的高度,提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从价值观念上修正和改变人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针对污染问题指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政治高度,是对十七大以来我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既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提出了衡量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指出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亟须解决的重点工作,体现了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彰显出我党的现实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包括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对良好生态环境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的需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衡量我党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体现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针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问题指出,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处置。并发出号召: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因此,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应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如果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企业进行选择的话,要选择那些能够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投资或企业,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提高对企业的要求和门槛,逐渐促进社会的和谐。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预期提高了,中国自身的责任感也加强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的提出和推进,以及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标志着我国开始成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展现了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自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历史和战略意义,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全世界都应该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希望能够把生态文明构建成一种话语体系,能够在世界的治理中间体现出来,国际社会已表现出比较积极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的认知和实践在世界上有一种引领的意义。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高度集中在空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特别是京津冀以及长三角一带,深受雾霾困扰,这些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的问题。我们不会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而又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环境问题要迈出更大步伐,也要有耐心定力。他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生态环境会对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等产生重要影响,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运行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述把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要素的范畴,提供了全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要求社会各界要立即行动起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十八大以来,如贵州“后发赶超”等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直接条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日益凸显。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的原则和实现的路径,习近平同志有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涵盖了国土、山水林田湖、森林、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也涉及了城市规划、区域协调等方面,强调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内容非常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论述,是与我党的指导方针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成果。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淡水、耕地、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和32.3%,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3%。不仅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实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大幅降低土地、水、能源的消耗强度,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要转变发展方式,对产业结构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找准城市定位,在产业选择和进入门槛方面必须要明确标准,合理布局产业。对已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效,包括改变原有生产—产品—垃圾的单线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要倡导鼓励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这就要求城市的治理者在制定规划时,要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考虑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需要,科学规划并做好落地,“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今天建明天拆,既浪费能源又破坏生态环境。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并就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覆盖源头、过程和终端的完整制度体系,使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可持续有法可依,有标准便于执行和监管。应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建设进程在加速,中央和地方的推进力度很大,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明确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重点。环保部正在研究划定生态红线,一些地方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各地方、各部门都在积极行动。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必须打破部门权责交叉、地域利害关联的利益藩篱,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一盘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整合机构职能,其次要明确责权利,例如,生态补偿需要有明确的主体和受体,才能形成责权利明确的契约关系,生态服务的品质和数量才能得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运行不应该是简单的利润最大化、货币财富积累,而应该是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价值就包括生态价值。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体现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干部的绩效考评,生态环境指标不可或缺,权重还要加大。

(作者:李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文明习近平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标题党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