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历史性进转
2014-10-14边立新
边立新
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斗争,充满着许多新的特点。我国的改革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的历史进程,这个过程又是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当前的改革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或者说,同以往的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转。只有不断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自觉地推动改革的历史性进转,才能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与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方式和展开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培育和塑造适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性,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改革始于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上的重大变革,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得益于政策的调整。不过,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和局限性。随着社会发展,仅仅靠政策的调整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把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政策转换为制度,必须从政策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当然,政策不可能孤立存在,政策的背后是制度,一旦新的政策受到旧的制度束缚的时候,制度的变革就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制度的变革。可见,过去的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形成一套成熟和定型的制度体系,还是一项未竟的事业。1992年,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今天,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邓小平当年的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着眼于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革除旧制度的弊端,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构建富有现代性内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当然,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建设,依靠现代化的人来实施。因此,我们所要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制度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从单向突破到整体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离开其他的要素而孤立地存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表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牵连、相互掣肘的。当代中国改革的整体性,是人类社会生活整体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单向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在我国改革的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坚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因此,改革起源于单项突破。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展到城市;从沿海开始,逐渐扩展到内地;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全国;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不仅使我们很快启动了改革,而且减少了改革的激烈震动,实现了社会的平稳发展,为整体性改革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不可否认,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渐进式的改革模式。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单项突破的局部改革的模式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改革对象的不同领域、不同体制和制度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每一个领域的改革无疑要牵涉到其他领域的改革,如果只进行局部的改革,而不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局部的改革必然受到其他领域的制约而无法深化。这就意味着,单项突破式的局部性的改革效益在递减。因此,当下的改革,必须把改革从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从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体现了改革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方面,在单项突破中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为推进整体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局部性的改革是整体性改革的基础。另一方面,改革从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是一次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整体性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卓有成效地推进从局部性到整体性的改革的转变。否则,我们就会错失改革的良机,不仅对改革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会得而复失。
当然,我们强调改革的整体性,不是否认改革的重点。而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整体推进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通过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只有在不同领域找到改革的重点,才能形成改革合力,从整体上推进改革。
从观念变革到利益关系调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改革的深刻性就在于,它将是一次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们的思想关系,深入研究人们的利益关系。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观念变革转向利益关系的调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否认,改革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利益关系调整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处于普遍贫穷的状况。摆脱贫困、消灭贫穷,是人们普遍的利益诉求,我们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利益诉求而启动的。这种普惠性的改革几乎为所有的人带来利益。因而,当初改革的阻力主要是来自思想观念的束缚,而不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人不愿改革,说到底就是担心改革会“葬送社会主义”,害怕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针对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开辟了一条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崭新道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应当承认,这种新变化是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利益的分化十分复杂。既存在利益的分化,也存在利益的固化;既存在正当的利益,也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利益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因此,改革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化解利益矛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特点。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利益固化”和“思想僵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思想观念的僵化主要是受到狭隘利益的掣肘,利益固化的藩篱往往又助推一些人思想僵化。因此,解放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超越狭隘利益的局限性。面对新一轮改革,我们“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平均主义不是社会公平,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公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当然,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只能是在部分先富的基础上,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的改革正在从部分先富转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穷。为了摆脱贫困,消灭贫穷,我们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部分先富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在扩大,财富的占有在分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普遍贫穷是老路,两极分化是邪路,共同富裕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为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贫富分化的原因,寻求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举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而市场经济所主张的公平,是机会公平或规则公平,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在规则面前是无差别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防止了例外,制约了特殊,限制了特权。这正是市场经济历史进步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人与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的人参与公平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市场经济是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导致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市场经济之外,还有非市场经济的原因。或者说,除了公平竞争之外,还有不公平竞争的原因。虽然我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不成熟,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些弊端和漏洞往往成为一些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温床。这种不公平竞争,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要靠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要靠完善的制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因此,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公正性原则,用公平正义这个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