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视域中的军民融合式发展

2014-10-13何继勋吴克学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军校军民融合

何继勋+吴克学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是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从文化视角来思考和探讨军民融合发展问题,进而具体论述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军校文化建设。

一、文化视域中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思考

(一)深化对“军民融合”认识

“军民融合”思想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渊源。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这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民结合思想。这主要是为了打仗、夺取政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时期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思想。在当时面临外敌入侵严重威胁的特殊环境下,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被动应急式地搞军队国防建设。所以,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更是从准备马上打仗来思考和实施的。三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军队和国防建设,战略指导思想转到和平时期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开始从根本和长远谋划军队和国防建设。这一时期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得到了深化,是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和长远角度来思考和实施。四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习近平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从国际战略全局、国家发展大局着眼,为实现中国梦,谋划军队国防建设,进一步提出了军民融合思想,这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的大发展。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对军队国防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2005年胡锦涛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显然,要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机械结合,而是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是通过科学体制机制体现其本质关系和客观要求。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核心思想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系统深深融合起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根本措施是搞好战略规划,加快体制机制和法规建设;工作重点是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实现融合式发展。可见,相对军民结合而言,军民融合是全面、长远、全方位、全要素的融合,是系统的融合,深层次渗透式融合,这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文化融合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

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关注三大层面:一是道路层面,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体系,包括途径、方法、手段;二是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三是文化层面,构建支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理论、文化体系。而文化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对于军民融合式发展来讲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是动力源。

国家发展要有先进文化的推动,民族复兴要有昌盛文化的支撑。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因此,军民融合不仅需要物质形态方面的融合,更需要包括精神在内的文化方面的融合。

加强军民融合文化建设,是推动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的根本所在。从目前看,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域在不断拓宽,但更多是在微观和中观层面来进行的,宏观层面的融合还不够广泛,体现在宏观筹划不够系统、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等,一些重要领域还没有形成国家宏观层面系统规范的运行机制。另外,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协调,倚重倚轻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军民融合文化发展的不足,军地双方尚未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军民融合发展问题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共识。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有了共同认同的文化,就有了团结的基础和保障,就有了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构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融合式发展由重物质形态融合向物质文化并重的融合转变很重要。

从经验来看,几十年来,在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双拥文化。这是我国亿万军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生动实践的精神成果。这一深厚的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成为了中国特色军民结合厚重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重要支撑。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习近平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时动情地谈到了1991年他在全国双拥工作会议期间写的《军民情·七律》,他说:这首七律是为了表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他还强调:“要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谱写军民鱼水情时代新篇”。 而今,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成份多样、利益多样,思想观念多样多元,更需要我们谱写好军民鱼水情时代新篇。在双拥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好军民融合文化,这关系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和长远。

(三)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推动军校文化建设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也为军校在新形势下开创军事人才培养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当前,军校不断深化改革,在生活保障、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效益。然而,在军校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很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之路,在于军校建设中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全面提升。军校文化是军校的血脉和灵魂,是官兵的精神支撑,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度重视军校文化建设中的军民融合对于推动军校与地方的融合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则有着根本的意义。endprint

军校文化是一种场域文化,但这种场域文化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它是社会文化下的亚文化。从某一角度看,可以说军校文化具有军营文化和大学文化融合特征。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各个领域发展的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越来越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军校就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从社会各方面汲取文化营养,大力发展先进军校文化。特别是要结合地域优势,利用好驻地资源。如建立具有驻地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延伸校园文化平台;与地方院校文化相融合,把地方院校文化中的优秀办学理念、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深厚的历史文化、先进的科研理念、科研精神、科研水平作为军校文化的养分加以吸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军校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赋予军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军校文化的时代性、创造力。

二、军校文化建设视域中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武警后勤学院为例

(一)近年来军校文化建设中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途径、方法

军校文化建设的视野要开阔,社会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军校文化发展的沃土。军校文化要保持先进性,引领军事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潮流,需要深入社会文化之中吸取营养并提高升华。

1.走进社会大舞台,用好地方现代文化资源

武警后勤学院地处天津这个现代化的大城市,当代天津发展建设所体现的先进文化、时代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这所军校的文化建设。学院多次组织干部学员参观天津城市规划展,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实地参观考察,请天津社科院、发改委专家、领导做专题讲座。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渗透到了军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学院忠诚、勤奋、务实、先行的校训与天津精神交相辉映。几年来学院新建转型,军校人发扬了天津人民“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埋头苦干、创新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天津的蓬勃发展,文化的博大豪迈,在军民融合中,驻地军校的官兵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脉动,广大官兵更加热爱第二故乡,更自觉地汲取天津人民开放创新、朴素实干的精神文化,以此推动着军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2.走进天津历史,用好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

驻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军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每年武警后勤学院新训学员入学教育,学院都把热爱第二故乡天津,作为新训学员教育的重要一课。教员精心备课、专题讲授,从古论今,让学员充分了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从天津卫建立到近代的天津洋务运动,从大沽口保卫战到火烧望海楼,从义和团雄起到抗日战争的烽烟,从实业救国到五四运动,从梁启超的饮冰室到周恩来的南开中学……天津人民创业奋斗的品格,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历历在目。对于新学员来讲,这是军民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一课。同时,每年学院都组织官兵学员多次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也多次邀请两馆老师给官兵学员作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周邓馆演讲团更是多次走进军校,把周总理、邓大姐的伟人风采、爱国情怀、革命恋情,通过表演剧声情并茂地刻画在了广大官兵的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官兵的内心世界。 学员们积极“走出去”,踊跃参加两馆组织的系列活动。这些融合互动,进一步教育和影响着学员,充实着军校的精神文化。

3.走进地方高校,用好大学文化“聚宝盆”

军校与地方大学的融合发展,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方面。深化融合发展,军校文化建设要在军地高校融合发展中做足功课。一是请地方专家来院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充分利用驻地高校文化资源,请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座。这些专家不仅传授着先进的科学知识,更传播着地方高校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比如,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我的科研之路”讲座,对全院官兵是一次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的文化洗礼。二是在军地合作办学中,汲取文化营养,为军校文化建设增添新动力。十几年来武警后勤学院与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到南开大学进行本科生实验室教学。特别是去年经武警总部批准,武警后勤学院实现了与天津大学深度联合办学。这些合作办学,让教员学员更深入地了解地方高校。密切的合作、互动交流使教员学员的科研精神得到了升华,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官兵学员走进地方高校,作为一名军人的文化自觉也在提升,更加积极地展示军人风采,传播军校文化。比如,河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学员积极融入河北医科大学的校园生活,热情参加研究生会和团委活动,在地方高校的舞台上展现当代军校生风采。三是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和天津市大学生文体竞赛。比如: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及作品竞赛,“拓普杯”“怡浓杯”天津市大学生物理竞赛,天津市大学生化学知识与应用技能大赛,天津市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数模建模大赛等。军校文化建设教员学员是主体,每年学院组织多批次学员参加这些活动,学员们与地方大学生切磋交流,磨砺了意志,增长了知识,开拓了思维,推动了军校文化的发展。

4.以双拥文化为生长点,发展军民融合文化,为军校文化增添新鲜血液

武警后勤学院积极组织官兵走入社区,开展双拥工作和社会实践,汲取社区文化营养。东丽区华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创新典范,作为农村城镇化改革试验区,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学院以华明示范镇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军民共建活动。学员参观学习、组织便民服务、法律讲座。文艺汇演是文化共建的一种形式,学员们多次参加东丽区街道组织的文化体育艺术节、迎新春联欢会。各式各样的舞台,密切着军民关系,展现着官兵风采,传播着军校文化。同时,官兵们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着文化营养。

(二)军校文化建设中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经验

1.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要有文化自觉,增强在文化融合上的主动作为意识

费孝通先生讲:文化自觉是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这里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文化自觉,就是说要在多层面、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中提高文化意识,关注文化融合。对军校人来讲,就是要主动作为吸收地方文化的营养,跟上时代发展和满足军事斗争实践需要,实现军校文化的转型发展。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讲,文化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能够赢得新的历史挑战,就表现出该文化的活力和发展。新时期军校文化建设必须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置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军队职责使命中,把握正确方向。军校文化建设,要有鉴别、有选择地认真吸收社会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同时要强化军校精神的传承和与时俱进,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既充分吸收文化营养,又勇于传播军校先进文化,使军校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先进传播源。

2.军校文化建设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宽军民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子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军地合作问题,需要关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融合发展,也要关注各个有机系统的构建。对于军校来讲,主要是从微观上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这就要求军校人,一是要深化融合发展的认识,二是要敢于在实践中探索,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新办法。

3.在活动中,深化文化思考,抓好针对性落实

军民融合的文化思考就是说在军民共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些具体活动中,既要有文化意识,又要有文化的深度思考,要进行文化凝炼。比如,学员参观周邓馆,就要先做好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参观完不仅要写心得,谈体会、谈认识,而且要开展主题队会活动,一步步使学员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使先进文化内化到学员的思想中,武装学员头脑。再有,学员每年多批次到南开大学进行实验教学,就要引导学员不仅要顺利地进行试验活动,而且要关注和体会南开大学实验室文化,包括实验室理念、实验室精神、实验室制度、实验室学术氛围、实验室的教风学风、科研成果、以及实验室的环境和实验室师生的行为模式等等。

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注重文化融合、文化凝练的同时,军校文化建设要抓好针对性落实。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先进文化,相应地加强军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让军校外的文化吸收与军校内的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注】本文系2012年天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津文化发展与繁荣视域中的驻地军校文化建设研究”(TJZZ12-032)部分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校军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