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探讨
2014-10-13李学姗夏丽荣董丽萍
李学姗, 夏丽荣, 董丽萍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为运动和行为异常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清嗓样干咳、用鼻吸气、自言自语或口出秽语等[1]。中医历代文献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历代中医学者多把本病纳为“肝风”、“慢惊风”、“瘛疚”、“抽搐”等病证的范畴。该病发病率为0.05%~3%,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性病例增多[2]。随着疾病的加重,患儿行为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而出现破坏行为,影响家庭关系及伙伴关系,导致社会适应和调节上的困难[3]。故该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护理提出以下思考。
1 护理思路
1.1 起居调护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可见患儿抽动部位轮作;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头面部症状多见[4]。感受外邪,触发内风是导致本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外因之一。应在冬春时节,注意避寒保暖,避免感受外邪。此外,有调查显示[5],患儿长时间看动画片或沉迷于电脑游戏也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因此,应合理安排抽动症患儿的日常生活,使之具有规律性,如每日作息时间应相对固定,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睡眠环境应温度适宜,清洁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白天应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劳逸结合,使身体有疲劳感,利于睡眠。睡前勿吃零食,勿饮浓茶及咖啡等促使大脑兴奋的食物。使患儿尽量养成右侧卧的睡眠姿势,这样即可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又可调合脏腑功能。
1.2 服药调护 儿童对药物有天生的恐惧,尤其是中药汤剂。但中药各种剂型中,汤剂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功效最稳定的一种。所以,合理引导儿童用药,降低儿童的抵触情绪,才能更大的发挥药物的作用。由于中药多味苦,颜色较深,所以在服食过程中可以加少许蜂蜜或在服药后给予蜂蜜、糖等降低服药时的苦涩感[6]。此外,在调护过程中,应首先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其次,中药汤剂宜在饭后30 min温服,可采取少量多次的喂药方法,切不可强行喂服,以免患儿噎呛发生意外。同时,在服用中药汤剂过程中,遵医嘱进行忌口,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1.3 饮食调护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水谷之清气由脾气输布滋养四肢肌肉。小儿脾常不足,饮食思虑多伤及于脾,脾虚及肌肉失养,见四肢肌肉时有掣动[7],可见饮食失宜损伤脾胃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诱因之一。临床观察多发现患儿喜食肥甘厚味,或过食辛辣炙煿焦香零食,或喜饮饮料汽水,蔬菜摄入不足,导致患儿易于激惹,情绪烦躁不安。因此,饮食调护十分重要。应遵循“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的原则。多食绿色蔬菜和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大枣、莲子肉、芡实、白木耳、花生等,若配合药膳效果更佳,可食用的药膳有:山药红枣粥、粳米粥、栗子粥、五指毛桃淮山瘦肉汤等。忌食肥甘厚味、焦香辛燥,膨化食品及少喝罐装饮料等。
1.4 情志调护 小儿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反映了小儿抽动症的发病基础和病理表现,若情志失调,肝气郁滞,脏气失和,气机不畅,亦可见抽动之症[8]。因此,良好的情志调护对抽动症患儿十分重要,其调护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而是支持和帮助患儿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的情绪。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对抽动症患儿进行精神安慰与正面引导,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前,积极主动地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其目的和注意事项,以消除患儿精神上的紧张和恐惧,取得他们的配合,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最友好的方式接触患儿,主动与其交谈,语言和谐,多用和善用表扬和鼓励性语言;用宽容的态度去包容患儿发的脾气或所犯的错误,要耐心劝导,尽量不谈及患儿不愉快和敏感的事情。与患儿家长保持有效的良性沟通,以便及时了解患儿的生理状态及心理反应的变化。
1.5 中医特色护理治疗
1.5.1 耳穴压籽疗法 护理人员用王不留行籽贴耳穴,选用神门、眼、肝、脾、肾、交感、皮质下等穴位,使用75%的酒精对耳廓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压迫穴位,再以0.5 cm×0.5 cm胶布固定进行按压,以耳朵发红、灼热,局部酸胀为度;同时也嘱咐患儿及其家属每日按压4次,上、下午各2次,每次2~3 min。
1.5.2 推拿疗法 ①面部:护理人员运用2只手拇指螺纹面紧贴患儿上眼眶,自内而外,先上后下刮眼眶,重复进行,酸胀为宜。②上肢:以1只手掌心紧贴肩部体表,上下擦动,以热为宜。③下肢:以2只手掌根紧贴患儿大腿,自上而下,用力按揉,酸胀为宜。④腹部:用1只手掌心紧贴患儿脐部,动作较快,用力柔和、均匀,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约2~5 min。⑤背部:双手沿患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连续地挟捏皮肤,边捏边向前提进。自骶尾部开始,一直提到项枕部为止,约20 min。
1.5.3 艾灸疗法 护理人员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应合谷、太溪、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距离皮肤1.5~3 cm,使患儿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宜。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即可。
1.5.4 穴位按摩疗法 护理人员使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患儿的迎香、下关、颊车、承泣、丝竹空、太阳等穴,其他四指置于旁边以帮助用力,拇指主动用力左右交替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2 小结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众医家多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主要与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肾虚肝旺、痰热扰心或脾虚痰湿有关[9]。且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在临床用药时药物用量较小,加之中药喂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结合中医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而中医护理从起居、服药、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护,即符合临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护理要求,又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尤其对患儿全身症状的改善方面,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使患儿得到恰当的起居护理,合理的饮食调护,适时的心理护理,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宗起.推拿联合耳穴疗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1,7(5):43-45.
[2]李雄,欧维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9):1352-1354.
[3]张勇,张玉珊,陈淑端,等.18例以眼科为首诊的小儿多动症的诊断及治疗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2):103-105.
[4]陈梁,李海朋.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1,7(1):52-55.
[5]谭雅婷.多发性抽动症预后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6]杨频.儿童厌食症的中医护理[J].中医儿科杂志,2012,8(2):64-65.
[7]葛国岚,韩雪,金玉晶.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发性抽动症31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52-53.
[8]王辉.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5):48.
[9]李一民.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综述[J].中医儿科杂志,2012,8(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