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地表达对职校生的“爱”

2014-10-13徐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爱意职校学业

徐健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始于“爱”而终于“至爱”的一门“爱”的艺术。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对于初中阶段学业未能获得成功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职校生而言,人们习惯上将对其学业的低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自身的厌倦,从而使得关注职校生的眼神变得“冷漠”。

如何对待职校生,怎样教育和管理职校生,就成了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教育课题。案例为此提供了两种解决路径:一是以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为代表的“爱与赏识”的教育。二是许多职校采取的“准军事化”管理形式。然而,“爱心”与“规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性选择,而是可以“共融共存”的双赢式之举。对职校生的管理应从职校生的生存环境、师生关系和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来加强教育引导。

首先,要为职校生创造充满“爱意”的环境。就职校生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就是得不到关爱的那部分学生。当他们升入职业学校之后,如果依然采用“针尖对麦芒”的“准军事化管理”来对待,短期内会取得管理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还是难以达到教育“养成”的目的。因为这种“高压式”的管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实施,实践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准军事化管理”虽然迫使学生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改变,但并没有真正的“心悦诚服”,一旦离开学校,就会失去管理的效度。因而一些职校生在节假日总是会或多或少惹出种种事端来,老师和家长就会得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判断:“职校生确实都是差生,真的很难管理。”换来的要么是管理更严厉甚至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要么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从而陷入“想有所为而难为”的管理窘境。近代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因此不妨换个角度,从学生情感需要的维度,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并从细节入手,增加些温暖的深情。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和放纵,而是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充满“爱意”的教育情境。

其次,要与职校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教育态度,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是违反了校规校纪的学生,在人格的尊严上也应该得到尊重。事实上,许多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因为学业的不佳遭到歧视,在职校阶段也常被戴“有色眼镜”的人视为劣等生,他们并没有因为换了一个学习环境而真正获得态度上的平等。其次是一种人际关系,就是对学生的“平视”。由于教师易从学识权威的角度“俯视”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业提升不能达到老师的教育预期时,教师的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易引发师生间事实上的关系不平等。第三表现为一种教育行为,就是对学生身心的保护。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在身心的发展上不平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教育的爱是师生关系平等基础上的“至爱”,即超出亲情、友情基础的“呵护”,其内涵不仅丰富而且深刻,是尊重、理解、信任、激励、赏识、要求等要义的综合集成。

第三,要对职校生正确地表达爱。老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甚至成了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大力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舆论乃至理论基础。这句话应辩证地分析,一方面要看到“严格要求”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负面影响:一是其教育哲学基础是人的“性恶说”,把成长中的学生视为有“坏学生”的发展倾向。二是从“对立”的角度制定防范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未能从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注重了学生外部行为的强化,对学生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由此可见,“严格要求”只是表达教育之爱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总显得那样的沉重,教育的爱表达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而且是充满诗意的。一个示意的眼神、一丝亲近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安慰的抚摸等,其间都可以承载着教师的爱意,并由此换得学生幸福成长的惬意。教育之爱,是无尽的关怀,是无悔的奉献,是无偿的责任。

对于职校生的管理,我们不应在“爱心”与“规范”之间纠结,因为教育之爱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生成,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让我们牢记爱因斯坦的一句教育格言:“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同时真正学会正确地表达我们对职校生的爱。

(江苏省海安教育局 徐 健)

猜你喜欢

爱意职校学业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大声说我爱你
把爱装进信封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35